人教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
课题 | 1 草原 | 单元 | 第一单元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六年级 |
学习 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 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 ||||||
重点 |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 ||||||
难点 |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 1. 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了草原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草原,领略草原别样的美。 2.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请你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赞美一下草原。 | 学生欣赏草原图片,用一句话或一首诗赞美草原。 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 | |
合作共读,初步感知风情 |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那里的人,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场面。 (2)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 学生自己读2~5自然段,同桌互读互赏。 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收获。 |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为下面的品读课文奠定基础。 |
品读课文,理解句子,感悟热情。 | 品读课文2——5段。 1.师:草原的美除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仿佛一幅中国画一样,还有一番别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你从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蒙古族老乡的热情、淳朴、大方? 3.学习“欢迎远客”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男女老少 、群马:说明人多。 这么多的人从各个地方赶来迎接客人,更说明了蒙古人民的(热情)! B.穿着各色衣裳: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 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说明了他们的热情。 C.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教师小结: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D.指导朗读:假如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在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画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 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A.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师: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热闹读出来?(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 师: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④“在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出示句子: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草原人民的热情不仅体现在迎接客人的过程中,见面后我们也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你能找到相关句子吗? 4.学习“热情相见” 师:你能说说,你从哪些词句里面看出了他们的热情吗?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3)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想见时的亲切。 过渡:热情的蒙古人民令人感动,这种热情的氛围还在继续,你读出来了吗? 5.学习“盛情款待” (1)交流句子:“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举杯……” (2)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①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将最好的食物骂出来招待客人,我们也用回敬的方式表达着感谢,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 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也有这样的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③发挥想象:蒙古族老乡想我没敬酒是会说什么?我们回敬又会说些什么呢? ④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谁能读好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和谐的氛围?(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学习“联欢话别”。 (1)折是异常盛大的宴会,是蒙古族人民对汉族同胞最高的礼遇,在席间,蒙古族人民还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读书后交流) (2)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 阳已经偏西。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作者用一句话表打开了这样的情感,是那一句话?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上分别呢?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是人们仍在这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道别。 ②想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③演一演他们在夕阳依依话别的情景。 7.小结,升华情感。 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从刚刚开始的迎接远客到 亲切相见、盛情款待、深情话别 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8.拓展说话:生活中你有过与他人惜别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交流。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划体现草原美的句子,然后交流。 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并理解联系上下文洒脱一词。 学生读书,勾划体现蒙古族人民风俗人情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人数多,感受比喻的妙处。 学生勾划文中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 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交流自己的感受,一会蒙古族人民的认清好客。 找出本段中写草原寂静的句子,在对比中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抓住“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词感受蒙汉情深。 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相见时的亲切。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演一演他们在夕阳下依依话别的情景。 说话练习:交流生活中你有过与他人惜别的经历。 | 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通过自渎、勾划、交流,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一遭,走进语言文字当中去,进一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热情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引导点拨,感情朗读等手段,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味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感受蒙古族老乡的热情好客,领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交流能力。 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感人的画面,让学生同过读书,发挥想象,将语言文字转换成一波夫妇画面,在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达到了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读课文,联想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建起一座沟通课内外的桥梁,更有利于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
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 1.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清你用一句话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2.小练笔。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一名游客,来到大草原,受到了蒙古族老乡的盛情款待,礼尚往来,你也一定会邀请蒙古族老乡去你的家乡做客。那你该怎样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呢?想一想,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和方法,再写下来。 | 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练笔;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 语文的学习就是习得语言的过程,在学了课文以后,创设相关的情景或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
拓展总结 | 1. 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的草原,清你来说说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阅读推荐。 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是用怎样曼妙 笔触为我们介绍了呼伦贝尔草原呢? | ||
作业布置 | 1.继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 子摘抄下来。 | ||
板书设计 | 1 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迎接远客 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 联欢话别 蒙汉情 民族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