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老杜写人,往往能够抓住最核心、最关键点,这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比如,他写诸葛亮,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任谁读了,都要为诸葛掩面而泣;他写“初唐四杰”,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又不禁让人拍案叫好;而这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用来描写诗仙李白,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句更恰当的了。这首《梦李白二首·其二》,全诗为: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莫身后事。
这首诗,写于李白因依附永王李璘而获罪。当时,身居高位的好友高适对他不闻不问,只有诗圣杜甫还关心着他,写了多首诗词,为他鸣不平。
这首诗,金句迭出,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诗人。比如,这句,“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虽然我们更熟悉那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但不得不说,是老杜的炼句,才影响了后世的诗人。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后人有更加常用的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我们不得不感叹老杜的炼句能力。
而这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更是炼无可炼,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后人只能直接使用罢了。
高车丽服的达官显贵,塞满了整个京城;而才华盖世的你,却独自容颜憔悴,寂寞江湖。
现实生活中,成功的人不少,但失意的人更多,这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人。所以,一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永远都是不过时的,一击命中,而且是入木三分。而且,当你人生履历越来越丰富,就越来越理解这句诗。
最后一句,“千秋万岁名,寂莫身后事”,更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伟人的结局。虽然他赢得了后世的千秋万岁的名声,但现在,他依然是寂寞,后事难料。诗仙李白是这样,诗圣杜甫何尚不也是这样。
2. 常欲激昂论上策,不应憔悴老明时,严维
这首唐代诗人严维的《送房元直赴北京》,充满了唐人的豪迈,虽然是中唐诗人的作品,但不乏盛唐气象。题目中的“北京”,是指太原府,唐代发迹于太原,所以称太原为“北京”。全诗为: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
临歧未断归家目,望月空吟出塞诗。
常欲激昂论上策,不应憔悴老明时。
遥知到日逢寒食,彩笔长裾会晋祠。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这里的典故出自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班超开始作校书郎,称之为书生不为过。后来他投笔从戎,出使西域。首先来到了离中原最近的鄯善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楼兰国”。班超经略西域,只带了36人的使团,可以说是“书生匹马”。
不要说,那楼兰国有雄师数十万,但东汉一介书生,班超居然单枪匹马,只带了36人的使团,就可以直闯楼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斩杀匈奴使团,拿下了楼兰。
“常欲激昂论上策,不应憔悴老明时”,我们人生在世,就是要经常壮志激昂的谈论治国的上策;而不应该容颜憔悴,“英雄无用武之地”,老死在圣明时代。
人生在世,就要轰轰烈烈,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憔悴不堪,最后老死。散文集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啊!为什么?
3. 晓风寒不啻,独立成憔悴,闲愁浑未已,冯延巳
五代词人冯延巳,我们对他最深的印象是那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是一句让皇帝词人李璟都羡慕嫉妒恨的神句。这首《醉花间·其二》,同样是写思妇,同样也写得很好,同样也有金句:
月落霜繁深院闭,洞房人正睡。
桐树倚雕檐,金井临瑶砌。
晓风寒不啻,独立成憔悴,
闲愁浑未已。
离人心绪自无端,莫思量,休退悔。
“月落霜繁深院闭”,所谓“月落”,跟“花落”是一样,都是美好已逝;“霜繁”,女主人所遭受的打击;“深院闭”,象征了她心事封闭,无处诉说。
“晓风寒不啻,独立成憔悴,闲愁浑未已”,一大早,辗转难眠的人儿,已经起来。秋天早上的风,不仅仅是寒冷,更是像刀子一样。她一个人独孤的站立在那里,颜容憔悴;看样子,昨天的愁恨,到今天都没有结束。
同样是描写思念,小晏有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却远远没有这句“独立成憔悴”让人心痛。前句带了很多的美感,让人沉醉在女主人的美丽中。而这句,“晓风寒不啻,独立成憔悴,闲愁浑未已”,才真正让人为女主人的思念而悲伤。
为什么说,“独立成憔悴”值得细细品读呢?我们来对比老杜的“斯人独憔悴”,初看两句都是在说那个人非常憔悴,但细品又不一样。“斯人独憔悴”强调的是“独”,是天下唯独他憔悴不堪,寄寓了老杜对李白深深的同情。而“独立成憔悴”则不然,它强调的是“成”,是成为了的意思。女主人早上起来,应该是精心化过妆的,一开始并不显得憔悴,而是她独自一人站着站着,良久良久,又加上思念。终于,女主人的脸上显得憔悴不堪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所以,一句“独立成憔悴”,更能显示出女主人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4.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
虽然五代的词人皇帝李璟对他的宰相词人冯延巳的那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羡慕嫉妒恨。但李璟的词也不差,虽然比起他的儿子李煜的词差远了,但跟冯延巳比起来,实际上也差不了太多。不信,我们来看这首《摊破浣溪沙·其一》,那也是金句迭出: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荷花也凋谢了,荷香也消散了,只剩下的翠绿荷叶也残了;西风如同人的忧愁一样,在这碧波间起伏。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已经是深秋了,一年的韶光,眼看也残了,就像是和人儿的容颜一样憔悴,憔悴得不能看下去。
这句,“还与韶光共憔悴”,也是引得后世诗人的效仿。他儿子李煜就曾致敬过老爹,“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宋代诗人徐逸也有这样的句子,“谁与深春共憔悴,隔江一树紫桐花”。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鸡塞”,一个边塞的名字。随着细雨绵绵,她又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回到了那经常梦见的遥远边塞;这时候,小楼里有人在吹响了玉笙,那哀伤的曲子,让人遍体生寒。
一句,“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一样引得后世诗人的引用。宋代词人石孝友写过,“红袖时笼金鸭暖,小楼吹彻玉笙寒”;明代诗人王世贞也有,“唱得浣溪宫样句,小楼吹彻玉笙寒”。
5. 好在明年莫憔悴,校书兼是爱花人,王禹偁
“憔悴”这个词,最常是用来形容人,其次是用来形容花儿。古人见花儿憔悴,就跟见花谢花飞一样怜悯。宋代大儒王禹偁就是这样一个爱花人,他因为工作关系,要搬家,却舍不得堂后的海棠花。这首《别堂后海棠》,是这样写的:
一堆红雪媚青春,惜别须教泪满巾。
好在明年莫憔悴,校书兼是爱花人。
“一堆红雪媚青春,惜别须教泪满巾”,海棠花开,像雪花一样细腻,但是是鲜红雪花,那在春天里,就显得更加娇媚了。我现在要搬家,离开这些可爱的海棠花了,这不禁让人泪流满巾。
“好在明年莫憔悴,校书兼是爱花人”,今年海棠花可能会因为我的离去,既伤心,又无人照顾,肯定会非常憔悴。但是值得安慰的是,明年海棠花一定不会再憔悴了,因此新来的王校书是一位爱花人,他肯定会细细照料这些海棠花的。
同样是爱花,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过一首《戏题新栽蔷薇》,“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香山居士虽然也爱花,但这首诗,谐谑的成分更多一些。没有这句,“好在明年莫憔悴,校书兼是爱花人”,显得更加真情实感,把海棠花的憔悴,真实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这又是诗词大家所用的“憔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让人津津乐道,历久不衰的金句。虽然柳三变的代表作不是这首《蝶恋花·其二》,但他的代表金句一定是这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词人不是思妇,不会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动作,而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所谓“春愁”,不过是思念情人罢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文天祥就写过,“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可见这句影响之广。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想念她啊,想念得形容枯槁,瘦骨嶙峋,衣服和帽带都比以前宽大了很多。但是我不后悔,就算是为她消瘦得人颜容憔悴,我也不后悔。
千年以后,清末大儒王国维把这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人生和做学问的三重境界中的第二重。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这是非常恰当的!
7. 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苏轼
公元前108年,李夫人病重,汉武帝一下朝就匆忙赶往李夫人寝宫。李夫人用被子蒙住头脸,武帝吃惊地问:“何以不愿见朕?”李夫人缩在被中泣不成声:“臣妾面容憔悴,不敢见陛下......”。其实,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女子,都不愿意心上人看到自己憔悴的容颜。这首大文豪苏轼的《定风波·感旧》,就描写了这种情感: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
薄倖只贪游冶去。
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
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
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这句跟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她因为思念情郎,消瘦不堪,因此,“鸳鸯绣带”就显得特别长,腰肢也轻了,甚至不能舞动舞衣。
“薄倖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这句是描写情郎的薄情。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何止是“花谢絮飞春又尽”,人儿的青春也逐渐耗尽。
“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我整日哭泣,弦也断了,笛也蒙上了灰尘。不信的话,你回来看看吧。但我又怕见到你,因为我为你憔悴成这个样子,实在是羞于让你看到。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既然不能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你,那么,憔悴的一面,最好别让你看到。
一句,“为郎憔悴却羞郎”,最早出自唐诗中的“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说是崔莺莺写给张生的,应该是某位诗人借莺莺之手写的,因为莺莺毕竟是个虚拟人物。
苏东坡把它引用到这首词里,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8. 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舒亶
人们对待鲜花的态度,莫过于唐代女诗人杜秋娘的那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意思是及时享受人生的美好,不要等待青春已逝,年华老去。但这首宋代词人舒亶的《一落索 其一 蒋园和李朝奉》,对春花的态度,又写出了新意: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
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
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现在正是看花的天气,对着如此美景,陶然一醉。
“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诮”,简直。虽然被花儿陶醉,但是又不把花儿带回来,简直不能理解看花的意义。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请问花儿的明媚,有谁能比?自然是无人能比,也没有任何事物能比。
“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所以,我们应该让花儿留在枝头,年年保持如此的明媚之姿,因为花儿不似人,人会随着年光过往而渐趋憔悴,而花儿则年年开放,年年明媚。
一句,“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既表达了词人对鲜花的喜爱,又委婉的表达了词人对光阴易逝的感叹。
相同的表达,唐代诗人刘希夷写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更加血淋淋,让人更加痛苦。
9. 似侬憔悴更谁知。只道心情、不似少年时,吕本中
这首宋代词人吕本中的《虞美人·其二》,所表达的心情也是极为复杂。既表达了词人对知己友情的珍惜,对朋友的祝福;又表达了词人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叹:
平生臭味如君少。自是君难老。
似侬憔悴更谁知。
只道心情、不似少年时。
春风也到江南路。小槛花深处。
对人不是忆姚黄。
实是旧时风味、老难忘。
“平生臭味如君少。自是君难老”,“臭味”,指臭味相投,意思是情投意合。我平生臭味相投的朋友,特别是像您这样的,很少很少。而且您也是永葆青春,永远不老。
“似侬憔悴更谁知。只道心情、不似少年时”,“侬”,古文指我。像我这么憔悴,又有谁知道呢?而您呢,只是心情和少年时候不一样了,容颜还是青春如昔。
再一次祝愿朋友永远年轻!
“对人不是忆姚黄。实是旧时风味、老难忘”,“姚黄”,一种名贵的牡丹品种。我出来赏花,并不是为了欣赏名贵的牡丹,而是因为曾经看过的那些花儿,实在让人太难忘。
一句,“对人不是忆姚黄。实是旧时风味、老难忘”,当然实际的意思是,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姚黄”珍贵。而且并不是我非要回忆我们过去的岁月,而是那些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实在是太让人难忘了。
而一句,“似侬憔悴更谁知。只道心情、不似少年时”,表达出了浓浓的对青春年少的追忆和惋惜。宋代词人刘过也有过同样的情感,而且这句有更名,“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10.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我以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两位炼句大师,一是诗圣杜甫,二是易安居士李清照。老杜金句炼得好,但他往往写天下大事,容易出金句。而最难得的是女词人李清照,日常小资生活,居然也被她炼得金句跌出,那自然是无与伦比的。这首《声声慢》,毫无疑问,是易安居士炼句的典型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就不用我说了,叠词的最高境界。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表示程度极高。菊花谢落了,落了一地,满地堆积,憔悴枯黄到了极致,如今有谁还会来摘呢?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到了极致,难道不是像极了憔悴不堪的我吗?“如今有谁堪摘”,到了如今,还有谁能关心我呢?
词人以花儿的憔悴,来类比人的憔悴,特别是女人的憔悴,那自然是再恰当不过,也只有女人会这么类比。如果是男人,一定会来个“衣带渐宽终不悔”,或者“沈腰潘鬓消磨”,而不会和花儿类比,这就是两性之间的区别。
易安居士有不少以花喻人的诗词,一首《临江仙·梅》也是一样,开头就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这次是以梅花的憔悴来类比自己的憔悴,盼望春风能尽早吹来,让它容颜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