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四首意境优美的佛教禅诗,道尽人生哲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09:51:05    

何处青山不道场

唐-轶名禅师

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这首诗是唐代轶名禅师的作品。诗中写到:“何处青山不道场”,意味着每一个青山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不必刻意去寻找或选择。

“何须策杖礼清凉?”这句话是说,既然处处都是道场,那么何必还要拿着拐杖去寻找清凉的修行之地呢?这里的清凉,可以理解为内心的清凉和宁静。

“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这句话是说,即使在云中看到金毛(可能指的是佛光),用正眼看去,也不是吉祥的。这里的“正眼”,可能指的是分别心,即用分别心去看,就不是吉祥的。而如果没有分别心,那么处处都是道场,处处都可以修行。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的修行观念,强调内心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道场或仪式。只要心无分别,处处都可以是道场,都可以修行。

吾心似秋月

寒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寒山所作。诗中写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将诗人的内心比喻为秋天的明月,明亮而清澈。这里的“碧潭”,可以理解为内心深处的清净之地。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诗人表示,自己的内心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找不到任何事物可以与之相比。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赞叹,同时也表达了语言的局限性。

整首诗以秋月和碧潭作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清净与宁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禅宗强调的内心修行和直接体验的精神。诗人试图告诉我们,真正的境界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才能领略到那份清净与宁静。


法句经卷上-无常品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这段经文出自佛教的《法句经》卷上 - 无常品。其中,“是日已过,命则随减。”意味着每一天过去,我们的生命也随之减少,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句话则是以鱼在水中生存的状态比喻人生。鱼需要水来生存,但是水越来越少,鱼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同样,我们的生命也在不断的消耗中,如果没有及时修行,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宿,那么人生就会像这只鱼一样,面临巨大的威胁和困境。

这段经文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提醒我们应当珍惜时间,精进修行,寻找生命的真谛,以应对生命的无常。


挽歌词

宋-智圆

莫谈生灭与无生,谩把心神与物争。

陶器—藏松树下,绿苔芳草自纵横。

这首诗是宋代智圆所作的挽歌。挽歌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悼念逝者。

诗中写到:“莫谈生灭与无生,谩把心神与物争。”这句话是说,不要再去讨论生与死、有生和无生的问题,也不要再让心灵和外界的事物进行无谓的争斗。这里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陶器—藏松树下,绿苔芳草自纵横。”这句话是描绘了逝者被安葬的地方。陶器被埋藏在松树下,周围长满了绿苔和芳草,自然景色显得和谐而宁静。这里通过描绘逝者安息的场景,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回归自然的感慨。

整首挽歌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又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逝者的怀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