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沂客户端讯6:22,编码Z027的客商出价2.0元/公斤;6:25,编码J502的客商出价2.4元/公斤;6:32,第三次报价来了,编码K588的客商以2.46元/公斤的价格成交,瓜农谢明日的1000公斤黄瓜顺利脱手。

4月18日,沂南县苏村镇北于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系统繁忙地运行着,线上竞拍正在进行,电子屏上滚动着红红绿绿的数字。
“俺的黄瓜条形好,口味足,顶花带刺,值这个价!”刚刚完成交易的谢明日盯着手机到账的一串数字,脸上乐开了花。
自开通线上交易系统,苏村当地瓜农的黄瓜,告别了“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实现了“一分钱一分货”,瓜农明明白白地卖,客商踏踏实实地买。
沂南县是黄瓜种植大县,主产地苏村镇年产黄瓜1亿公斤以上。过去采用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因为信息不对称,不仅价格上不去,价格欺诈、拖欠货款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如何破局?大数据“出手”破解了多年的困扰。2020年,苏村镇以北于、苏村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主体,成立了新腾(山东)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创新性开发“物联网+互联网+客户+菜农”的运营模式,“码”上交易风生水起。

一市托两家,双赢才是生意。为确保买卖双方公平交易,供应链平台千方百计为瓜农和客商提供决策信息参考。
线上竞拍,交易系统除了上传真实的实物照片,页面上还附着“农户档案”。扫码进入线上交易小程序,记者随机翻查到卖主程家奎的过往交易信息:4月1日,黄瓜售价3.2元/公斤,市场交易均价为2.94元/公斤,领先89%的农户;4月1日,售价3.6元/公斤,领先99%的农户。庞大的交易信息,成为客商精准选择客户的判断依据,同时也为瓜农给自家黄瓜定价提供了“标尺”。
线上竞拍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线下竞拍一片热闹非凡。
早晨6时许,北于交易市场大棚下,前来卖瓜的各色小货车已经排得满满当当。陈家庄瓜农陈明阳的货车前,几个客商指点着黄瓜品头论足。
“一块一”“一块二”“一块两毛五”……竞拍叫价声此伏彼起。“一块三一斤,我要了!”来自东北的客商老王干脆直接,当场敲定了收购价。
接着,小陈把货车开到自助称重处,打印出毛重单,客商老王熟练地在毛重单上签字确认,这单1000公斤的黄瓜即告成交。
“过磅大可放心!称重交易数据由DTU物联网设备自动生成,还有可视化监管,根本不会缺斤少两。”客商老王收起签字笔,爽利地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就在记者和老王交谈期间,2000多元货款已经打进了小陈的账户。他满意地说:“过去都是对手交易,收购商资金不能及时到账,一般会迟滞半个月以上才能拿到钱。现在是市场拿钱,给我们即时结算,从没拖欠过一分钱。”
据新腾公司总经理郝伦介绍,采用“码”上交易以来,新腾公司所属3个市场年蔬菜交易量突破1.25亿公斤,其中黄瓜购销量占市场蔬菜购销量的85%,合作客商达500余家,成为全国最大的黄瓜交易市场。
市场竞拍,“码”上交易,效率提高知多少?“简化了原来的人工交易环节,减少了菜农在交易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往返次数,每日每百万斤交易服务人员由原来的40多人减少到2人,交易计算精准率毫厘不差。”郝伦用这样一个数据给出了直观答案。
“黄瓜交易经过竞拍环节,实际上完成了市场对商品品质的自然分级,实现了从‘混着卖’到‘分级拍’的精细化营销。”对于黄瓜竞拍的探索,苏村镇党委书记李勋忠考虑得更加深远:“我们的终极目标指向品牌化,通过品牌化拉升供应链价值,推动黄瓜种植的产业化跃升。”
在“宁乡堂客”经销摊位前,一箱箱贴着“沂蒙山黄瓜”标识的产品整装待发。今年以来,新腾公司精挑细选了4家销售商,蓄力打造自主品牌。李勋忠算了这样一笔账:“品牌销售的黄瓜价格平均高出20%,全镇每年产销1亿多公斤黄瓜,可为瓜农增收1000多万元左右,可谓一牌值千金。”
上午10时许,交易接近尾声,客商收购的黄瓜陆续装上大货车,准备外运。领到货款的瓜农们开心地说笑着,发动了自家的小货车,欢快地驶出了市场。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成思 张萍 刘文超
编辑: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