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在遵义市凤冈县凤翔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该团队是从全国1680所高校、8013支申报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全国重点团队,通过趣味课堂与户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当地儿童提供普通话学习指导,助力乡村语言文化建设。
趣味课堂播撒种子,普通话学习“活”起来
7月14日上午,凤翔社区活动中心里坐满了好奇的孩子,一场别开生面的“名字大作战”拉开活动序幕。孩子们被随机点名说出朋友名字,被点者需立刻反驳并自我介绍,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孩子们迅速打破陌生感,开启了普通话表达的尝试。
当小朋友把姓氏“尚”读错时,志愿者夸张示范:“舌尖翘起来,像跳舞——‘shàng’!”孩子们纷纷模仿,教室里响起一片“shàng”声,生硬的发音纠正在游戏中变得轻松有趣。“快问快答”环节,孩子们积极抢答,当问到“说出一个八大行星之一”时,有孩子脱口而出“冥王星”,志愿者顺势编起小故事:“冥王星在绕太阳跑的时候掉队啦,现在我们只有八位‘行星小伙伴’哦”,欢声笑语中知识悄然入心。

孩子们正在认真跟练趣味口部操。(“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供图)
口部操时间,孩子们随着木鱼声做发音练习,模仿老虎叫锻炼口腔肌肉。击鼓传花游戏中,拿到帽子的孩子要念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起初让不少孩子涨红了脸,但在志愿者耐心领读和 “贴纸奖励”激励下,连最害羞的孩子也鼓起勇气尝试,成功后的笑容格外灿烂。
下午的故事讲解环节,志愿者用生动肢体语言演绎大禹治水,孩子们听得入迷,齐声复述。分组复述时,九岁的皮忠利清晰表达“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赢得满堂喝彩。情景演绎“猴吃西瓜”中,七岁的王梓萱扮演小猴子,奶声奶气念台词:“这西瓜皮才好吃呢!”逗得全场大笑,她紧握的小手上已攒了三张贴纸。

“猴吃西瓜”情景演绎,孩子们扮演小猴子念台词。(“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供图)
户外游戏检验成果,沟通之乐“动”起来
7月15日,明媚阳光下,“传话接力”游戏在社区空地上演。“早起刷牙……”的消息经孩子们传递,最后竟变成“泡椒凤爪”,引发捧腹大笑;也有小组精准复述,当最后的孩子清晰说出原话时,团队激动欢呼。“大朋友带小朋友,我们肯定能赢!”田友拉着小同伴打气道。志愿者合理分组,让高年级孩子带动低年级,在互助中考验表达能力,更培养协作精神。
音乐冻结舞响起时,孩子们随着节奏扭动,音乐骤停的瞬间,有人保持着跳跃姿势,有人定格成“奥特曼”模样,一旦有人动了,周围就响起“他动啦!”的清脆喊声。阳光洒在孩子们汗津津的脸上,每一个笑容都闪耀着快乐的光芒。
“丢手绢”歌声中,志愿者与孩子围坐拍手。手绢悄悄落在志愿者身后,孩子们压低声音提醒,她起身追赶却慢了一步,按规则表演了一段绕口令“红凤凰,粉凤凰……”,逗得孩子们直拍手。七岁的陈圆圆被抓住时毫不怯场,脆生生唱起《小兔子乖乖》,清亮童声带动全场打拍子,欢乐洋溢在整个社区。
活动尾声的贴纸兑换环节,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陈佳馨捧着15张贴纸,认真地挑选奖品:“我要那盒蜡笔,画昨天学的绕口令”。而一开始害羞的田一鸣,也拿着4张贴纸换了卷笔刀,奶奶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早上还说不来,现在玩得不想走,谢谢你们让他敢说话了!” 每个孩子都珍视地握紧新文具,眼里满是光彩。
点滴变化见证成长,推普之花“开”起来
“老师,‘凤冈’的‘冈’是不是这样读?”活动结束时,田一鸣主动跑来提问,声音清晰有力。两天前还躲在奶奶身后的他,如今已能主动纠音。社区便利店老板送来李子笑着说:“这两天孩子们来买东西,都用普通话说‘老板,我要冰棍’,说是老师教的,可好听了!”
离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有的送上画作,有的小声问“老师还会来吗”。镜头定格下相拥的瞬间,稚嫩脸庞写满了两天收获的友谊与成长。这场短暂的推普活动,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就像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随着时间推移,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活动结束孩子们与志愿者合照。(“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供图)
这些细微变化,正是“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最珍视的成果。志愿者王思彤在日记中写道:“当听到孩子用标准普通话讲梦想时,我明白推普不仅是教发音,更是为他们打开看世界的窗。”团队负责人丁晓娜表示,语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孩子们更需要普通话这把“钥匙”,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拥抱新未来。
贵州民族大学“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的实践,让我们看到,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枯燥的任务,它可以是游戏的欢笑、故事的共鸣、孩子眼中的光芒。当青春力量遇上乡村振兴,当语言桥梁架起沟通之路,更多像凤翔社区这样的地方,正悄然发生着改变。而那些在活动中学会勇敢表达的孩子,终将带着这份自信,用标准的普通话,去讲述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故事,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贵州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