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溪人家的户外沉浸式演出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在桃溪谷,渔夫撒网、少女采桑的场景,被复刻于山水之间,让游客“一步一景皆巴韵”;在《梦回巴国》剧场,古代巴人“五姓争王”“举族西迁”“巴王大婚”等故事演绎,让游客产生“庄周晓梦迷蝴蝶”的神奇体验;在白虎广场,土家婚俗迎亲、巴山情歌对唱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让游客“客串”土家族新郎官成为常态……

《梦回巴国》五姓争王场景。曾业 摄
5月15日,参加“让世界看见巴文化”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与会人员走进四川达州,在巴山大峡谷沉浸式体验巴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杨华点赞说,景区将巴文化基因植入了奇秀的山水之中。
巴山大峡谷所在的宣汉县,是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也是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景区跳出传统观光模式,以跨越千年的巴文化觉醒,重塑文旅融合新范式——以巴文化为“魂”,升级文旅融合发展新体验,打造巴蜀文旅走廊上的新地标。

游客观看土家婚俗迎亲表演。(宣汉融媒供图)
奇妙的古今“对话”:
让“沉浸感”变得触手可及
晨曦初露,桃溪谷的栈道旁传出悠扬的山歌。
土家族少女头戴银饰,手持竹篓采桑的身影倒映在溪水中,与陈列在侧的巴人农耕器具构成流动的“博物馆”。游客王女士忍不住换上景区提供的麻布短褐,举起青铜仿制的柳叶剑,在“巴人战舞体验区”跟随鼓点挥舞。“原本以为只是来看山看水,没想到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回响里。”这场始于地质奇观的旅行,正因文化的深度浸润而变得厚重。

桃溪人家的土家婚俗表演
这种“沉浸感”,源于景区对巴文化的系统性活化。
自2020年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以来,万余件出土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青铜神树纹饰化作景区导视系统的图腾,龙纹玉佩演化成“巴小虎”文创IP,甚至山林间的休憩座椅都雕刻着巴人狩猎的岩画纹样。
不仅如此,在景区的桑树坪露营地,全息投影技术将《賨人射虎》的古老传说投射在百米高的崖壁上,电子音乐与巴人战鼓的混搭演出,让年轻游客举起手机记录这场“古今对话”。
夜幕降临时,真正的文化盛宴才刚刚开始。
《祈福巴山 万物共生》实景演艺打破传统舞台边界,以风景秀丽的峡谷为天然剧场。游客手持火把穿过密林,忽见峭壁间亮起千百盏巴人图腾灯笼,土家祭司的吟唱从四面八方涌来。当“巴王”从30米高的栈道飞索降下,游客手中的春酿酒碗已盛满月光。
一台好戏的“出圈”:
消失的巴国在舞台上“重生”
《梦回巴国》这部史诗剧目,在巴山大峡谷悄然改写了文旅演艺的规则。

《梦回巴国》呈现的巴王王宫场景。曾业 摄
这部由哈文导演团队历时三年打磨的沉浸式情景剧,以巴王与湘君的传奇爱情为引,串联起古巴国诞生、迁徙、征战与消亡的恢宏史诗。当观众踏入依山而建的“梦回巴国”剧场,青铜纹饰的穹顶与270°环抱式舞台,已暗示着这将是一场颠覆传统的文化之旅。
剧场的“黑科技”设计率先打破时空界限。全国首个纵向整体升降式观众席,可承载700人缓缓升入20米高空,脚下机械舞台如魔方般分裂重组,瞬间从巍峨宫殿切换成烽火战场。当全息投影的漫天箭雨倾泻而下,水幕特效与威亚飞人交织出巴人血战的悲壮,甚至有观众下意识抬手遮挡。
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在剧场内外持续发酵——剧目的影响力早已溢出剧场。
土家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向永贵,带着徒弟在剧场外开设“薅草锣鼓”工坊,游客体验完战舞还可亲手制作青铜纹饰拓片;周边民宿将客房命名为“巴王居”“湘君阁”,床头的岩画灯饰与剧场图腾一脉相承;95后汉服博主在景区拍摄巴人战舞变装视频,收获数十万点赞,网友评论:“以前觉得巴文化很遥远,现在发现它酷到了骨子里。”
《梦回巴国》,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之桥,不仅复原了巴国历史,还让沉睡的巴文化基因,在无数游客的心跳中重新苏醒。
巴风土韵的传承:
地标不只是风景的“容器”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展示,更在于传播。
景区运营团队深谙此道:通过社交平台上的#巴山大峡谷景区 #旅行推荐官 #达州旅游景点 等话题的运营、参与,让“网红气质”拉满,与巴文化相关的文旅话题阅读量累计达到上亿次,小红书“巴山大峡谷文化打卡攻略”相关笔记超10万篇。
区域协同发展,则为这场文旅盛宴注入更强动能。乘着南充、达州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的东风,景区与阆中古城联合推出“巴人寻根·状元探秘”经典线路,将巴人勇武精神与科举文化串联,单日最高接待研学团队53个。

游客戴着大红花客串土家族待婚青年。曾业 摄

土家婚俗迎亲表演。曾业 摄
前不久,巴山大峡谷正式推出“巴风土韵·喜嫁千年”沉浸式土家婚俗非遗秀,以原生态的土家族婚嫁仪式为核心,将传统非遗转化为动态文旅体验,深受游客喜爱。非遗秀通过司锣开道、廊桥迎亲、土家三关招婿、哭嫁仪式等篇章,完整还原土家族婚俗的“九礼十八规”。在白虎广场,重庆游客张先生与家人一起,看着迎亲队伍抬着花轿穿过吊脚楼群,感慨“比影视城的人造布景真实百倍。”

游客与演员一起在白虎广场跳巴人舞。曾业 摄
巴山大峡谷注重巴风土韵的传承,优化升级了景点互动模式。例如,五一小长假试水的“白+黑”全时旅游模式,将日间地质研学与夜间《梦回巴国》演出无缝衔接,单日游客留宿率大幅提升。“看完《梦回巴国》,游客还可在剧场外体验土家婚俗非遗秀,紧接着可走上摘月廊桥观看音乐水舞秀、到白虎广场跳巴人舞,至少能游玩3个小时。”景区工作人员说。
站在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新起点,巴山大峡谷仍在不断创新。目前,景区正在规划设计“春祈、夏祭、秋报、冬颂”年度文化IP矩阵,让巴文化在不同季节绽放独特魅力。“地标不只是风景的‘容器’。我们要让每一块岩石开口说话,让每一条溪流溯源历史。”景区运营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努力让巴山大峡谷成为巴蜀文旅走廊上的巴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