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实习生 余佳雪
1995年,伴随着最后一架飞机的降落,南湖机场完成了他的使命。天河机场落地的同时,南湖机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随后,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悄然而生,这里就是现在的南湖街道。曾经的跑道变成现在的街道,这片土地已蜕变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居民区。
日前,武昌区南湖街道以“南湖奋进30年”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回顾了这片土地从“飞机场站”到“邻里乐土”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成果。

1995年,李艳芳随婆婆所在的教委一同搬迁至南湖。那时的南湖,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基础设施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房子也是临时搭建的。”李艳芳回忆道。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孕育了无限的可能。
三十年来,南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基础设施齐全,小区内绿树成荫,道路宽敞整洁。最让李艳芳感到幸福的是,社区为老年人开设了丰富的课程,如书法、声乐、剪纸等。“我现在每周都会去上课,生活变得充实又快乐。”李艳芳笑着说。
李艳芳的故事,是南湖变迁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荒芜到如今的繁华,南湖在党建引领下,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幸福感。
原武汉天河机场商贸公司经理陈晓兰,与南湖的变迁有着不解之缘。因家庭原因,陈晓兰跟随丈夫,被调到当时的南湖机场工作。那时的南湖机场小,候机楼和餐厅挨在一起,飞机延误时,餐厅会空出来供旅客休息,客流量一年可达几千人次。
后来,南湖机场被拆除,天河机场慢慢发展,陈晓兰也跟随搬迁。如今,从南湖机场年客流量的几千人次到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的几千万人次,不仅是武汉机场的变迁史,更是武汉的繁荣变迁史。谈及南湖的变迁,陈晓兰感慨万千:“以前这里是个小机场,现在变成了一个繁华的社区,变化真是太大了。”
陈晓兰的故事,见证了南湖从机场到社区的转变,随着机场的搬迁,南湖逐渐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宜乐的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定居。
南湖的变迁,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三十年来,南湖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充分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探索出“5545”治理体系,凝聚了“邻里文化”的共同精神。
南湖老年大学校长李雨嘉也深有感触:“以前南湖交通不方便,老年人出门很不方便。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老年人可以走出去、动起来,享受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三十年风雨兼程,南湖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繁华的社区。而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湖将继续在党建引领下,书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正如居民谢颖齐所说:“南湖的变迁,是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断追求。”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