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蓝记(5)|石上篆痕传雅正 砚边师道润青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9:28:00    

在江南文脉的深厚土壤中,书法艺术的传承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精神对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古老箴言,在仇高驰与陈维这对师徒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仇高驰,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教学热忱,为青年篆刻家陈维传道授业。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体间的技艺传授,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延续的缩影。

师徒二人的结缘始于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追寻。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陈维,早年通过仇高驰的著作《解密〈泰山刻石〉》初识其艺术理念,后来在南京的一场书法讲座中得以当面求教。仇高驰那句“有问题随时可以找我”的承诺,为这段师徒缘分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仇高驰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将书法篆刻的精髓一点一滴传递给陈维。“从篆书起笔的藏锋角度,到篆刻线条的力度把控,他会一遍遍示范。有几次,老师推掉几个活动为我讲课,看着他伏案为我圈画批注的背影,那种把教学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态度,总让我心里又暖又愧。”陈维感慨道。

仇高驰带领陈维(右)研习篆刻

守正:传统的根脉与坚守

在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中,“守正”是仇高驰最为强调的核心要义。他认为,“守正”包含两个维度:一是为人之正,即“心正则笔正”,将创作者的人格修为与艺术品格相贯通;二是艺术本体之雅正,追求正大气象,以高致的立意统领创作,恪守“宁拙勿巧”的艺术准则。

这种理念通过日常教学深深植入陈维的艺术实践。仇高驰着重引导他在经典研习中体悟“守正”的真谛。“我会着重强调历代经典碑帖与书论中蕴含的法度与精神,那些历经时光沉淀的笔墨形态,不仅是技法的范本,更是雅正气象的生动体现。”在仇高驰看来,向经典致敬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正”的传承与践行。

陈维深刻理解仇高驰的良苦用心:“书法既是技艺的呈现,也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技法支撑的文化探讨难免空泛,而局限于技法层面则难以抵达艺术的高阶境界。”因此,他在仇高驰的指导下,双管齐下:一方面在篆书、篆刻的创作实践中锤炼技法,另一方面专注于篆书与篆刻的文献及技法研究,力求让理论研修与创作实践相互补益。

“我常常能感受到陈维对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如海绵般的吸纳心态,他始终愿意从多方面汲取养分。这种持续渴求知识的状态,让师徒间的互动始终保持着良性的张力。”仇高驰特别欣赏陈维的好学之心与勤勉之态。为了帮其跨越创作瓶颈期,仇高驰常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在技法精进遇阻时,引导陈维回溯经典碑帖,从源头找寻线条与结构的本真规律,避免陷入惯性思维;二是在创作理念困惑时,鼓励陈维拓宽学术视野,将文字学研究与艺术表达更紧密地结合,从文献中汲取灵感,让理论思考成为突破创作局限的支点。

师徒二人讨论书法

创新:传统土壤中新枝萌发

关于创新,师徒二人有着深刻共识:创新不是无根之木,唯有深深扎根传统,新枝才能繁茂。

仇高驰鼓励陈维在坚守根基的前提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向”,期待他能守住“专业领域深耕不辍的定力”和“理论与实践互促共进的自觉”。

陈维的学术背景与艺术评论实践为他的艺术创新提供了独特路径。作为中国艺术文献研究方向的博士,他将学术研究与传统艺术创作有机结合。他的博士论文聚焦出土六国古文书法研究,这些传统文献的浸润让他在面对古代金文等材料时,能敏锐察觉不同诸侯国文字的差异与分域特点。

“以往学界对古文字分域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字材料学与文字学本身。”陈维说,“但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既要吸收这些成果,又要将其落实到艺术创作的维度中。”近两年,陈维正在从事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战国古玺设计研究》,尝试从艺术学、设计学的本体视角考察战国古玺的分域特点,突破传统文字学的研究框架。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篆刻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从艺术本体出发的研究,能更直接地反哺篆刻创作,让传统材料中的养分真正转化为创作中对艺术规律的深刻把握。”陈维如此评价自己的研究价值。在仇高驰看来,这种将学术视野转化为创作语言的探索,正是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姿态。

传承:青蓝相继的文化使命

作为新一代“传薪人”,陈维对肩上的使命保持着一份谦卑和清醒。他深知江苏书法文脉的深厚底蕴:从胡小石的学者风范,到林散之的艺术全能,前辈大家树立了艺文兼修的典范。“在江苏这片文脉深厚的土地上,书法似乎天然与学问相伴相生,这一点尤为珍贵。”陈维说道。

对于“江苏十佳青年书法家”这份荣誉,陈维视其为鞭策而非资本。“我深知自己的创作尚有诸多不足,实在不敢因此自矜。能有这份荣誉,要感谢江苏书坛老师们对我这个来自外地的年轻人的关爱,对我书法的认可与肯定。”

仇高驰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希望他们从江苏文脉中汲取养分,潜心研习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踏实耕耘。他们肩负的责任,是在传承中守护好传统的根脉,同时以青年的锐气探索创新,让书法篆刻艺术在代代相传中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2023年4月26日,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2022—2025)聘任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仇高驰继2019年被聘任为首批文艺名师后,又受聘为第二批名师。在他看来,这个计划延续了符合艺术规律的传统教学体系,为传统技艺的传递搭建了坚实桥梁。“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历来注重师徒相授,无论是笔法的精微把控、刀法的巧妙运用,还是创作中那些难以用文字尽述的心得感悟,都需要老师耳提面命的亲授与点拨,没有这样的传承方式,后辈往往难以真正窥其门径。”

“新苗承泽”被陈维用来形容他与仇高驰之间的师徒情谊。“我的成长离不开仇老师这位深耕砚田的耕耘者的悉心浇灌。仇老师不仅滋养我的艺术根基,更以宽广胸怀为我引荐多位书坛前辈老师,让我有机会向更多名家请教。这份无私的指导与托举,让我在江苏这片文脉深厚的土地上得以扎根生长。”他感慨,未来将以各位前辈为榜样,与同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让书法艺术的薪火在传承中愈发兴旺”。

在这场师徒对话中,“青蓝”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个体间的技艺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双向滋养。仇高驰坦言,他时常能在陈维身上看见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同样是在条件有限的环境里,凭着对艺术的执着不断探索前行。这种共鸣让我更能理解年轻创作者的困惑与追求,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艺术思考注入了新的活力。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让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仇高驰与陈维的师徒缘分,恰似江南烟雨中的一笔墨韵,既见筋骨,亦含温润。他们以笔为舟、以石为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摆渡,既守护着书法篆刻千年不移的法度根基,又开拓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语言。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火熄灭,而是将灯传递;所谓经典,亦非凝固的过往,而是在每一代人的执笔刻刀下,一次次重生。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