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克莉斯汀
近来关于微塑料的话题层出不穷,比如“植物叶片可吸收空气中的微塑料”“在人类多个器官中发现微塑料”“玻璃瓶装饮料含有微塑料比塑料瓶装的还多”,等等。
今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的蔡松霖教授在一篇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的论文中提出,长期吃被微塑料污染的食物,正在悄悄改变某些生物的饮食偏好。
微塑料“风味”,越吃越“上瘾”
论文中,蔡松霖教授用秀丽隐杆线虫这一模式生物进行了实验探索,证明动物会通过一次次的进食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并优化自己的饮食偏好。
其实在过去的种种研究已经证明,不同的环境变化,确实可以重塑生物的食物偏好。比如在温带和寒带生活的一些鼠类,由于全年气候变化明显,食物种类变化很大,动物取食种类亦会变化较大。像栖息在草原的黄鼠,多是以植物的草根和种子为食,但在一些牧场中生活的黄鼠却因种群密度高,食物中昆虫的比例会相应增加。
而在这次的实验中,蔡教授发现,一开始无论是增加微塑料的浓度,还是增大颗粒的尺寸,线虫都会对被污染的食物更“敬而远之”,这说明,线虫确实有能力识别出微塑料污染;但持续喂食被微塑料污染食物到第三代线虫时,它们竟然不再排斥微塑料,反而更喜欢微塑料污染过的食物。而那些一直食用未被污染食物的线虫依旧保持着对微塑料的排斥。

爱上吃微塑料污染食物的线虫 图片来自论文作者
研究者认为,动物大约需要四代时间,便能形成稳定的嗅觉印记。而这种变化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线虫。不过,他也强调,这种饮食偏好的改变应只是后天习得的“习惯”,而非永久性的基因突变,就像人类对甜食的喜爱一样,可能是可逆的。但这一点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改变习惯,可减少微塑料的“入侵”
因为塑料制品的方便、耐腐蚀等特性,人类一直在大量使用各种塑料制品。如今微塑料可谓无处不在。但人们可以尝试改变一些习惯,以减少微塑料的伤害。
如今流行出门自带保温杯。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如果把热饮倒进一次性纸杯里,大概15分钟,这些纸杯就会释放两万五千多个微米大小的微塑料微粒。
袋泡茶也要少喝。有研究指出,用尼龙66或者聚酯(PET)做成的茶叶袋,泡在95度的热水里5分钟,就会释放出116亿的微米级塑料和31亿的纳米级塑料颗粒;口香糖更要少嚼。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嚼一块口香糖能释放出成千上万的微塑料颗粒,嚼上8分钟,就能释放出94%的微塑料,且不管是合成的还是天然的口香糖,嚼的时候释放的微塑料数量和类型都差不多。家族主妇还应减少使用清洁海绵。因为有研究发现,“清洁海绵”每磨损1克,就能释放出650万个微塑料。
或许人们需要改变更多“习惯”来保护自己。除了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还可以改变饮食习惯等。比如烹饪时,使用沸水焯烫蔬菜,可以去除表面约78%的附着颗粒;外卖食品不重复加热;尽量选择天然纤维衣物而非合成纤维,定期清理家中的垃圾并减少塑料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