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荣盛发展发布《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募集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的进展公告》,称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除本次交易预案披露的风险因素外,尚未发现可能导致公司董事会或者本次资产重组交易对手撤销、中止本次交易方案或对本次交易方案做出实质性变更的相关事项。
公告显示,荣盛发展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荣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的公司”或“荣盛盟固利”)68.39%股份、北京融惟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标的公司3.17%股份、河北中鸿凯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标的公司1.88%股份、天津瑞帆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标的公司0.50%股份、高清持有的标的公司1.43%股份、周伟持有的标的公司1.02%股份、天津科启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标的公司0.06%股份;同时拟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对方中,荣盛控股为荣盛发展的控股股东,中鸿凯盛为荣盛发展实际控制人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的公司,因此构成荣盛发展的关联方。而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方式为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发行对象为荣盛控股、北京融惟通、中鸿凯盛、天津瑞帆、高清、周伟、天津科启。
通过公告信息不难发现,在此次交易中荣盛控股既是发行对象,又是股权出售方,那么交易过程中将如何确保公允性,荣盛发展并没有作出解释。事实上,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荣盛发展近年来一直在谋求业务的转型升级,但此次拟收购的荣盛盟固利却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问题”公司,未来究竟能为荣盛发展带来利益还是成为拖累,尚未可知。
拟收购公司多“病灶”
荣盛发展在《交易预案》中表示,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近年来,由于经济环境及行业形势的双重影响,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因此,公司主动谋求业务转型升级,布局新能源业务。本次交易完成后,荣盛盟固利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新能源业务将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
荣盛发展认为,荣盛盟固利在市场、产品和研发等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然而,这家被其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企业却“病灶”颇多。天眼查信息显示,荣盛盟固利成立于2002年,主营业务为生产电池、技术开发、经营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
从列出财务数据的两个年份来看,荣盛盟固利都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和2022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50050.19万元和-49360.05万元。表面上看来,荣盛盟固利2022年度的亏损略有收窄,但资产负债率却从2021年的55.12%,涨到了2022年的61.05%。不仅如此,2018年该公司缴纳社保的员工人数还能达到17178人,到2023年时已经锐减至317人,由此可见企业规模严重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荣盛盟固利还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曾两次因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一次因为“违反财产报告制度”,分别被梧州市万秀区人民法院和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公司。同时,该公司还先后13次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
那么,一家连续亏损,甚至连数十万元都拒不履行支付义务的公司,荣盛发展又有何信心通过收购来改善企业目前的颓势?
利润增长持续下行
历年财务数据显示,荣盛发展自2020年起利润增长便进入了下行通道。2020 年至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85%、-33.94%、-32.70%、85.45%和-15.17%;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75%、-166.06%、-229.16%、102.36%和-1199.38%。
另据荣盛发展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公司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72亿元—9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68.15亿元—91.15亿元。同时表示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度降低,主要是2024年度结转的开发项目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毛利润同比出现减少。
表现上看,该公司2023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实现了双增长,但当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却为-14.8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5.84%。针对其经营性现金流与营收和净利润变动趋势不一致的问题,证监会曾经作出问询,该公司给出的解释是营业收入、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而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房地产行业采取预售模式,项目的现金收入与利润结算存在一定时间差。
长期亏损也影响到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荣盛发展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6.08%的水平。为进一步化解公司债务风险,荣盛发展于今年3月25日晚发布公告表示,在坚决贯彻“不逃废债”原则的基础上,拟制定以股抵债方案,通过梳理公司现有优质、有潜力的资产,整合酒店管理类公司、代建运营类公司、商业管理类公司以及产业服务类公司等优质轻资产子公司的部分股权作为偿债资源,用于化解相关债务。
那么,在债务缠身的情况下通过募资收购“问题”新能源公司真的能拯救荣盛发展吗?显然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其未来发展。
江苏经济报记者 刘照和
通讯员 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