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歌圩潮涌承古韵 文化赋能促发展——民歌一条街架起文化惠民桥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2:09:00    

图片


春天的绿城,木棉似火,邕江如练。3月31日,随着“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启幕,南宁市“民歌一条街”在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启。这场以“与民欢歌、全城同乐”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让“民歌”从舞台走向街头,更以创新形式架起文化惠民、与民同乐的桥梁,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4月1日下午,“民歌一条街”国潮歌圩·民歌新势力活动在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举行。图为“梢丽组合”现场演绎动听的山歌。记者 叶子榕 摄

歌圩潮涌

从巴士到街头的全民狂欢


清晨的民族大道上,一辆辆绘着壮锦纹样的南宁民歌巴士穿梭而过。车厢内,悠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在回响,壮族歌手们引吭高歌,引得乘客纷纷举起手机录下这“流动的舞台”。市民叶素娟赞叹:“在公交车上听民歌,就像漫步在青山绿水间,这样的氛围很好。”

今年的南宁民歌巴士创新演绎、精彩不断。3条定制线路串联青秀山、南宁万象城、民歌湖等城市地标,28趟班次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歌手与市民一路欢歌。“四季村歌”全国村歌赛的歌手与广西的歌手在巴士上与大家互动,同唱一曲曲经典民歌;壮锦文化传承人、邕剧文化传承人、天琴文化推广者等一批批具有鲜活南宁城市文化印记的展演嘉宾,在巴士上与民众同乐,共同守护非遗精髓。而AI技术的加持,让南宁民歌巴士更具科技感。

自发报名的市民、青少年团队在南宁民歌巴士中,用不同的方式展现民歌新唱。“我们广西是好客的,希望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来参加我们的‘三月三’!”市民李悦林即兴唱起了《欢迎你到广西来》。

当南宁民歌巴士停靠在主会场“三街两巷”,沸腾的人潮已漫过青石板路。舞台上,西藏歌手泽仁达瓦以《雪域青年》掀起声浪,内蒙古歌手青格乐图弹唱《酒歌》引来阵阵喝彩,新疆歌手肉先古丽·依米尔艾木孜唱起《打起手鼓唱起歌》领着观众打节拍……

文化传承

传统民歌的创新表达


广西素有“歌海”美誉,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一首首民歌跨越山海,将各族人民的心与情紧密相连。“三月三”期间,南宁市“民歌一条街”吸引各地游客相聚南宁听民歌、看演出、赏美景,沉浸式领略绿城南宁的传统底蕴、民俗风情与城市魅力。

山歌遇上虚拟偶像,传统民歌邂逅现代编曲。4月1日下午,“三街两巷”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南宁市“民歌一条街”国潮歌圩·民歌新势力活动举行,将传统民歌与现代潮流元素深度融合,市民游客跟随广西民歌组合“梢丽组合”学唱山歌,沉浸式感受民歌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梢丽组合”演绎了《山歌好比春江水》《迎客歌唱响丝路广》等民歌。在改编版《山歌好比春江水》中,她们融入现代编曲的手法,重新演绎经典民歌,现场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摇摆,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梢丽组合”成员、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教师刘海嘉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新编曲、新演绎,让传统民歌焕发新活力,向更多市民游客展现民歌的魅力。”

为了让市民游客更加深入地体验民歌文化,“梢丽组合”还展开现场教学,数十名市民游客踊跃登台,在专业指导下一句一句学唱山歌。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用歌声传承民族的根与魂,彰显与时俱进的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

浙江游客陈女士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并跟着旋律轻声哼唱。“我不仅学会了演唱好听的民歌,还深入了解了民歌背后的文化故事。回家后我会和家人朋友分享,让他们也感受民歌的魅力。”她说。

哔哩哔哩虚拟主播也在现场与表演嘉宾、市民游客积极互动,同唱民歌,悠扬的旋律与虚拟主播的生动表演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创新的互动形式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借助多元创新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蓬勃生长。

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民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在充满活力的绿城南宁,一首首民族之歌、团结之歌、幸福之歌串联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奏响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强音,让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城韵新声

文旅消费的新模式


夜幕降临,南宁万象城户外下沉广场变身民族文化大舞台。蒙古族长调民歌与电子音乐混搭,壮族嘹歌与RAP交织,一场“天籁之音·万象更新”星空音乐会通过沉浸式展演与互动体验,让传统民歌在现代都市焕发新的生机。活动策划人表示:“我们引入沉浸式舞台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民歌元宇宙。”

颇具创意的壮族天琴快闪《广西娃,欢迎你》,演奏者从观众席中翩然起身,琴弦拨动间流淌出八桂大地的热情。12岁的街舞少年符隽熙将民族元素融入街舞《敬酒歌》,腾跃间既有街舞的张扬,又有非遗的韵味。“我想让世界看到中国街舞的‘根’!”这名曾登上国际赛场的“南宁小孩哥”说。与他同台的还有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邕剧小演员,水袖轻扬间,古老剧种与Z世代完成对话。来自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等地的民歌手组成“民歌天团”,为观众带来别样创意的《茉莉花》,引得台下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打起节拍。来自宁夏的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张娜感叹:“这样的创新让民歌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文化符号。”“过去总觉得民歌是‘老一辈的玩意儿’,今天才发现能这么潮!”大学生冯洋举着“我在南宁唱民歌”的打卡牌拍摄视频,在社交媒体收获上千点赞。

从南宁民歌巴士到虚拟主播,从非遗年轻化到街舞戏曲化,南宁以年轻语态重构文化叙事。同时,通过“一首歌带火一座城”的模式,南宁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青秀山游客欢歌载舞,民歌湖音乐小镇人流如织,“三街两巷”和南宁各大夜市挤满了品尝本地特色美食的游客……随着“33消费券”的精准投放,商超百货、住宿、餐饮三大民生领域消费活力迸发,传统民俗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各地游客在吃住行游购中深度体验南宁魅力。

这场文旅与消费的深度互动,为城市注入经济活力,更以民族文化IP的创新表达为南宁发展蓄满“一池春水”。精彩活动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来参加,从而激发了消费活力。“相比平时,‘三月三’假期里进店消费的客流量提升了近50%,营业额相比普通节假日也提升了15%,零售额创新高。”南宁万象城相关负责人透露。



图片

1.向新向智向优 蓄势赋能新型工业化——南宁市重大项目建设一线见闻

2.传统友谊焕新活力 合作共赢谱新篇章——南宁市与韩国果川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周年

3.民俗文化增色添彩 南宁“夜经济”活力满满


来源丨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宾艺苑 廖欣 周小燕 孟翔

编辑丨史梦婷

校对丨蓝莹梅
二审丨张帆 刘晓婧
三审丨陈满运 王黎黎
南宁日报新媒体出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