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6:49:00    

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有望迎来一波旅游热潮。其中,“非遗+文旅”作为融合新形态,因传统文化魅力与巨大市场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非遗+文旅”取得不俗的成绩。数据显示,全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地累计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例如,山东省潍坊市依托“世界风筝之都”城市IP,建成十笏园非遗空间、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体验基地,推动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相关产业快速壮大。又如,云南省普洱市创新融合“非遗+节庆”,打造“傣族泼水节+茶山探秘、古法制茶”等特色旅游场景,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还有的地区将非遗技艺与生态研学深度游等巧妙融合,擦亮当地的非遗印记品牌。2023年出台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不过,在“非遗+文旅”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均衡,中西部非遗资源整体开发率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不易形成持久吸引力;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等。接下来,要从政策、产业、企业等层面入手,让非遗与文旅实现深度融合。

政策方面,强化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建立跨省非遗文旅资源共享平台,制定资源开发负面清单和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完善资金扶持体系,设立非遗文旅专项发展基金,鼓励更多企业、社会组织投入资金支持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发展。加大非遗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非遗新生代培养计划”,推进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发展,探索“非遗经纪人”制度,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业方面,推动产业数字化。建设非遗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开发AI创作平台,支持非遗IP运营以及衍生品开发,打造数字非遗馆。推动产业集群化,建设集非遗工坊、数字实验室、电商直播基地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建立非遗原材料数字化溯源系统,实现供应链升级。推动产业差异化,深入挖掘区域非遗文旅基因,明确地区文旅市场定位,探索研学、康养、节庆与非遗融合的文旅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形态。

企业方面,推进产品多元化。鼓励非遗项目产品开发与创新,通过与现代艺术跨界联名,拓展产品供给,让“非遗好物”成为文旅消费亮点。强化品牌化运营,通过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非遗品牌,增强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紧跟时下消费需求,将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相结合,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让其可知、可感、可体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婷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