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为民企办实事 | 益新科技:持续革新攀高峰,勇破国外技术封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1:40:00    

在临沂客户端讯 从传统矿产企业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年来的持续革新,从零基础到行业龙头企业,兰陵县益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勇攀科研新高地。以“功能性球形微粉的研发与产业化”年产1万吨球形硅微粉科技研发项目填补了山东省在高端硅基材料领域的空白,先后获得科技奖补1280余万元,不断刷新功能性球形微粉研产新篇章。

“‘功能性球形微粉’主要应用于覆铜板、环氧塑封料以及热界面材料、胶黏剂、特种陶瓷、绝缘材料等领域,还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5G芯片、触控模组、新能源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我们拥有国际领先的熔融球化生产线、高导热散热用功能性球形微粉提纯生产线,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高端熔融球化炉研发生产技术的厂家,‘年产1万吨球形硅微粉科技研发项目’是业内唯一入选‘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兰陵县益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宋振昌自豪地介绍。

谁能想到,这份荣耀在7年前还是“0”。

兰陵东钢矿业原本是一家传统的矿业企业,为了应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毅然踏上了革新之路,这一走,就是7年。

2019年3月份,益新科技开工建设,一边搞基建,一边不断联合科研机构搞研发。从传统矿企到高新企业,最难跨越的就是“卡脖子技术关”。

“我们了解到企业的迫切需求,及时与市县有关部门沟通,帮助企业想办法、找出路。”鲁城镇企业帮扶干部李金峰说。通过调研,联系到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在“高温球化炉设备”研发上有较高水平,正寻求技术落地,于是通过牵线达成合作。

2020年7月份,益新科技的基础建设完工。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与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深入合作,成功攻克“高温球化炉设备”制造难题。“高温球化炉设备采用火焰熔融法生产球型非金属微粉,是国际上唯一被认可的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法。‘高温球化炉设备’制造技术的攻克,打破了国外对该装备的技术封锁及市场垄断,解决了高端战略新兴材料生产装备的国产替代进口难题,填补了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益新科技总经理刘小康说。

益新科技建成了石英砂提纯生产线、高纯超细硅微粉原料生产线及球化炉高端装备制造生产线并投入正常生产运营。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2022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获得奖补资金1190万元。

历时41天的烘炉调试,热处理球化车间1#炉生产线于2020年9月28日正式投产。通过对洗炉所出产品的检验检测,其球化率、球形度、及粒度分布等指标,均超出原定计划目标值,效果非常理想。截至2022年底,项目已建成的生产线、功能及配套设施建设规模超出原计划的140%,超过了原设计年产1万吨球形硅微粉的产能水平。

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不断革新,作为企业帮扶干部,李金峰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帮助企业踏上更高的科研高峰之路。

2023年,益新科技申请成为临沂市硅基新材料中试示范基地,与济南大学联合建设硅基新材料中试平台,致力于各类硅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先后建成并投产优质浮法玻璃用硅砂生产线,在同行业中已形成较大规模、技术水平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力,其中年产1万吨球形硅微粉项目填补山东省内空白,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获得临沂市中试基地奖补资金40万元。

目前,项目已申请专利保护14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发表论文2篇,其中SCI收录1篇;新增技术标准3项,其中制定企业标准2项;已获得省级企业优秀创新成果奖2项;同时,创建了4个市级研发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创建了1个“济大-益新硅基新材料研究院”。

2023年,益新科技报名参加了沂蒙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项目组在做好内部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与临沂大学、枣庄理工学院达成了定向培养计划,目前,首批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届毕业生已入职。向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硅基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定向输送培养4名专业研发检测人员,均已通过考评测试,拿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颁发的相关专业证书。先后委托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30名工程技术研发人员;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至我司授课、培训,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人次参与此次科研项目,常驻科研团队人员100余名。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检测化验设备,提高检验检测设备的水平,与国际检测水平接轨,进而缩小与国际检测水平的差距。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年底通过审核,将获取50万元奖金。

企业有话说

兰陵县益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宋振昌: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原本是一次痛彻心扉的革新,在镇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从零基础到行业龙头,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后续不断地勇攀科研高峰,创造了业内一个又一个佳话。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圣宇 胡得理 实习生 王婉琳 张菡 通讯员 曹光瑞

编辑:李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