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华小青”,山东省首个校本教育大模型上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7:27:00    

依托国内顶尖教育技术专家团队,以青大附中初高中和3所新世纪学校私有数据为根基,历时1年多时间的项目筹备、数据构建以及模型训练,打造教育基座“双星”系统……5月10日,在“AI时代的教育变革”学术研讨会上,华青教育集团校本教育大模型“华小青”正式发布,这也成为山东省内上线的第一个校本教育大模型。

共同的话题:AI重塑教育未来

在技术革新与教育使命深度交织的时代,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此次研讨会由青岛市教育学会主办,华青教育集团承办,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协办,参会的既有来自北京、上海的专家学者,也有青岛各区市教育一线的校长、教师,还有关注教育数字化的各界人士,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未来。

正如青岛市教育学会会长王洪琪在致辞中所说,此次研讨会秉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原则,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就是期望借人工智能之力,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角落的学生,推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为青岛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

“华小青”的“十八般武艺”

“华小青”与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区别在哪里?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如何避免学生的思维惰性?面对参会者的种种疑问,华青教育集团总校长闫洪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李坦共同进行发布解读。

2025年是华青教育集团办学25周年。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改变和创新”的基因一直在华青教育血液里流淌,校本教育大模型“华小青”正是为“改变”而来,为华青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为6所学校的710名教师和8500名学生赋能。在华青教育集团和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武法提教授团队合作之初,双方就达成共识,“发展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是落脚到人的成长,并非单纯的技术开发”。历经18个月时间的磋商、研发,2025年5月10日,校本教育大模型“华小青”正式上线。

“华小青”的独一无二,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私有性,“喂养”它的,除了有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教材、优质作业设计、教育学术论文等专业性数据,还包括华青教育所属各学校的自命题试卷、优质教学设计等私有性数据;另一方面,以千问2.5系列开源模型为基座,通过微调算法,将“教育专业性数据”和“华青私有性数据”训练进入相应模型之中,目前已完成15000多步的模型训练。在此基础上,依托武法提教授团队最新科研成果,通过“教育护栏层”增强其科学性和安全性,确保“华小青”懂教育也懂华青。

通过现场演示可以看到,“华小青”目前搭建完成3个智能体——英语作文评阅智能体、数学辅导智能体和学情分析助手。其中,“英语作文评阅智能体”直指传统智能体对于作文评阅反馈不及时、反馈粒度不细的痛点,通过构建智能化分析实现实时反馈,特别是嵌入的山东省中考、高考英语作文评价规范,可以按照中高考标准对每一篇作文进行评价,并给予修正和改进意见。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用APP检查数学作业,但是直接给出的标准答案极易引发思维惰化等问题。“数学辅导智能体”基于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创新构建“示例示意法”“答案陷阱法”“差异对比法”等引导策略,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学情分析助手”则为一线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提供支持。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技术,构建的具备自然语言交互能力的学情分析智能体,老师们输入学生的试卷、作业等内容,就可以快速地获得某个学生或者班级、级部的多维度、多视角学情分析数据,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思想激荡:技术要为育人服务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未来的课堂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一系列问题摆在教育人面前。4位国内顶尖教育专家紧扣“AI时代教育变革”的四大关键维度:课堂重构、学生培养、学校转型与理念更新,分别作主旨演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研究员以《AI重塑未来课堂形态》为题,为与会者揭开人工智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神秘面纱。他认为,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核心不是支撑传统课堂、助力教师讲学生听新技术要和新型教与学模式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转型,从教学的精准化到课堂形态的重塑,再到学习场景的重构,所有指向都是学生的主动而个性地成长。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学?如何习?如何教?如何育?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围绕《智能时代:如何让学生安于“未知”,保有思维的自主力?》展开分享。刘教授认为,技术不可避免会带来过剩,在已知之前,抢占学习者的无知状态,是学的前提与动力。人的学习不同于机器的学习,学习者要建立其与任务、身处环境以及自身的关系。而教师不是站在学生旁边的问题辅导者、心理治疗师或者绩效的评价者,教师是一种精神工作,教育的可塑性正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生命样式。

当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从“工具替代”到“模式重构”的跨越显得尤为重要。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聚焦《让人工智能成为高质量学习成长新引擎 可能前景与现实挑战》,深入浅出阐述了如何利用技术推动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学校整体效能。特别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顾教授深度解析了数智教学评的全过程,从课前赋能到学成追踪再到课后反思,引发在场教师的思考与共鸣。

作为“华小青”校本教育大模型的设计者,北京师范大学武法提教授始终强调,人工智能时代,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人机协同共进的新型课堂,切实为一线教师的理念转型与教学实践提供方向与支撑。在《AI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主旨演讲中,武教授再次重申这一观点,同时强调,人工智能应用必须服务于教育目标,避免陷入技术中心主义,呼吁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设定AI介入的时机与边界,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的培养,并警惕AI成瘾、社交隔离等潜在风险,以确保教育在智能化进程中不失人本初心。

随着“AI时代的教育变革”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华青校本教育大模型“华小青”,将正式走进3所新世纪小学和青大附中初高中,随着大模型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还会有越来越多带有华青教育基因的智能体诞生,共同打造更开放、更包容、更具韧性的教育新生态。让我们共同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