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学堂”,乡村幼教的“人才泵”,产教融合的“试验田”——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以“破茧者”的姿态,开拓一条职业教育与民族美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的教育支点,六盘水幼专始终将“为乡村育良师”刻入基因。从AR虚拟课堂赋能美育教学,到基础教育系构建“赛证融通”培养体系,再到青年教师走进村小课堂——每一步都印证着“制度筑基、创新破局、文化铸魂”的改革理念。学校以系统化思维整合规范管理、实战强技、科研反哺等环节,让新时代的教育火种在“岗课赛证”闭环中愈燃愈旺。
在六盘水幼专看来:“突围从不是独行,而是点燃一片星群。”本系列报道将深入六盘水幼专的教育肌理,解码其如何以“破”与“立”的辩证法,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蹚出新路:既打破关起门办学的窠臼,建立“校—企—村”共生体系;又以文化传承为锚点,让民族艺术的基因注入未来教师的血脉。
她是实训教室中手把手教学生“婴儿奶瓶喂养”的导师,是技能大赛现场沉着指挥的指导教师,人才培养蓝图的参与者——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张敏,这位“90后”青年,用十年时间完成从临床护理到职业教育的华丽转身,书写着新时代托育教育的生动篇章。
1994年出生的张敏,人生轨迹始终围绕着“守护生命”展开。2015年从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毕业后,她在西京医院临床病房工作的三年里,目睹了太多婴幼儿因疾病承受痛苦。“如果家长掌握科学养育知识,如果照护者具备专业应急能力,很多悲剧其实可以避免。”这个发现像一粒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2018年,张敏做出让亲友意外的决定:毅然放下输液针,走上讲台。“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培养专业托育人才,才是守护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治本之策。”2020年,她带着这样的信念来到六盘水幼专,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全力起跑。
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堂上,张敏总能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故事。她会通过模拟真实照护场景,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同理心和专业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张老师的每堂课都像拍电影,我们都是主角。”学生陈雪兴奋地说。

这种“临床思维+教育智慧”的教学模式,源于张敏独特的职业经历。她把医院里积累的典型病例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专业技能。通过模拟问诊、情境推演锤炼危机预判能力,学生职业敏感度显著提升。
2024年的一天,六盘水幼专的校园里传来喜讯: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婴儿(0—1岁)回应性照护赛项中,该校师生团队荣获全国三等奖。令人惊叹的是,这支由2名参赛教师、2名指导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的队伍,在备赛期间还肩负着日常教学、行政管理、技能贵州项目答辩等多项重任。

面对高强度工作挑战,张敏和团队成员通过科学规划时间、合理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精神,最终实现教师组2人、学生组2人全员获奖的突破成果。用老师卢宗芳的话来说:“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婴幼儿照护领域的专业水准,真正实现了‘把奖杯变成教具’的承诺。”
走在六盘水幼专的实训楼里,随处可见“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正在指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托育机构负责人带着真实案例参与课程设计,学生们在仿真实训室里演练着国际前沿的“回应性照护”技巧。

这一切,都得益于六盘水幼专创新推动的“双元育人”模式。张敏所在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医疗机构、托育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将岗位需求拆解成教学项目。这种“课堂接职场”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后很快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赞叹:“这些孩子上岗就能挑大梁,完全不需要二次培训!”
今年全国两会传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春风,张敏立即行动起来。在教研室里,她和团队逐字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把“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转化为课程改革清单。她像当年在病房监测生命体征那样,精准把握着政策风向与行业脉搏。

关于未来,张敏的规划既有脚踏实地的坚守,也有面向星辰大海的憧憬。依托学校婴幼儿卫生与保健、智慧早教等实训室,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复盘推演”三阶递进模式,把真实托育案例变成沉浸式学习项目;继续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技能大赛,力求在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为六盘水幼专争光,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办公桌上,《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与婴儿笑脸照片相映成趣,她的人生写照——既有理性的专业追求,又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这句朴素的教育箴言,正是张敏扎根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教室里,她躬身示范的每个场景,如同晨曦中绽放的向日葵,成为最生动的“教学样本”,诠释着“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真谛。这位年轻的职业教育者,正用她的方式,在六盘水幼专的土壤播种希望,静待满园芬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