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0多年来首次执笔悬疑剧,专访山东籍著名编剧赵冬苓:借虚构的边陲小镇,展现时代的“沙尘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20:23:00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

“被黄沙灌喉的悬疑感震撼到了!”原创悬疑精品剧《沙尘暴》在优酷白夜剧场开播以来,凭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硬核推理、电影级叙事、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粗粝质感的“荒漠”美学,成为西北悬疑题材的标杆之作,而这部剧的编剧是咱山东老乡赵冬苓。从1992年开始担任编剧,这是她职业生涯首次执笔悬疑题材,在近日与半岛全媒体记者的畅聊中,赵冬苓老师表示,《沙尘暴》不仅仅呈现案件推理,而是聚焦时代边缘的众生相。

12集浓缩人性深度与时代切面

记者:从年代到都市,从律政职场到民警生活,您之前的创作横跨多种题材,这一次怎样会执笔悬疑剧,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您觉得有哪些突破?

赵冬苓:创作这部剧的初衷源于采访时听到的一个特别有冲击力的画面,锅炉里突然掉出一具尸体,漫天的煤灰裹挟着真相扑面而来,这个场景让我久久难忘。于是我开始倒推故事,想了解在这个荒诞又残酷的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性挣扎。大家观过剧就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破案故事,我想借虚构的边陲小镇,讲述我们时代的“沙尘暴”。当现代化浪潮席卷而来,那些被留在原地的人们的命运困境和挣扎。就像剧中王良、刘莹莹、孙彩云这样的角色,他们既有小人物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又带着熟人社会特有的狡黠与温情,这种矛盾感就是我想呈现的时代切面。

尽管《沙尘暴》是我第一次写悬疑剧,但我觉得好像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多年,看过大量的悬疑小说、影视作品。我在编剧里算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比方说我喜欢写法律题材,喜欢写法庭辩论,这些方面都是我创作上的特点,我平常涉猎也比较广泛。我觉得这些都是我创作悬疑题材的积累,当我有机会创作时就一发不可收。目前在青岛也有一个项目是《五个失踪少年》,算上刚刚杀青的《等到你》不低于5部。

记者:您之前都是创作长剧居多,《沙尘暴》是一部悬疑短剧,把它浓缩到12集的创作体量会是一个挑战吗?

赵冬苓:这两年我其实已经创作了不少短剧(尚未播出),对短剧体量有充分实践。我认为单一叙事本身天然适配短剧形式——若仅聚焦案件本身,十几集已是容量极限,这点从美剧的单集案件模式也能印证。《沙尘暴》的12集体量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创作规律的自然呈现。相较于常规悬疑剧,我们在案件主线中嵌入了七八个主要人物的完整命运轨迹。每个角色不论戏份轻重,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历程:从核心人物到看似边缘的配角,都具备独立的人物弧光。

这种创作惯性源自我始终坚持的叙事观,即拒绝将人物工具化。即便在悬疑类型框架下,我仍要求每个与案件相关者都成为"完整的人"。当这些立体角色与小县城城镇化背景深度交织时,12集的体量便成为承载人性深度与时代缩影的必然选择——是人物命运的重量而非案件复杂度,最终决定了故事的叙事尺度。

写作如同自己的生命

记者:您一直又高产又高质的编剧,《沙尘暴》整个剧本创作过程大概多长时间?算是您改动最多的剧本吗?

赵冬苓:剧本从构思到创作历时3年,中间经历了两三次大的推翻修改,最终一稿是一两个月完成,《沙尘暴》故事大纲和最后的呈现差别非常大。从之前的作品里看改动最多的,比如说《青岛往事》,我大纲改了14稿,不过从大纲改好敲定到剧本就很快了,剧本一稿就过了。

记者:很好奇您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怎么保持这种超强的产出能力?

赵冬苓:很多人都怀疑我有枪手,但我没有,我的剧本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一个是我平常生活状态就是每天不是在写作,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几乎没有更多的生活,有时候我都觉得像一台写作的机器一样,对这个行业,对我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充满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爱,而是把它看成我的生命。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不写作了,我会怎么样,我正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这儿写作。另外,我的剧本很少有(改动),《沙尘暴》算是改动很多的了,我大部分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写一稿就差不多,所以我能够保持产出量比较高。

记者:您也分享了还有好多部作品待播,您怎么看待《沙尘暴》在整个作品序列中的位置?

赵冬苓:兴奋度就是《沙尘暴》是我写的第一部悬疑剧,如果我对这部作品不满意的话是不会拿出去的,其实《沙尘暴》情况也是这样,《沙尘暴》并不是说先有平台,而是我完全把剧本做成熟了,我们拿到平台,平台就过了,属于这样的情况。从作品来看,我自己特别喜欢的是《沂蒙》,没有商业性,但我自己特别喜欢。其他的,我一视同仁,每一部作品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