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国内首家专注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垂类素材平台“AI创意·中国”正式上线。该平台以“创作-确权-交易-保护”为核心模式,致力于为AI创作者提供全链条服务。“AI创意·中国”就AI生成内容的版权争议、法律风险及商业化路径等问题咨询了平台合作律所的知识产权法律专家介蔷律师,深入解读AI作品确权的前沿实践与行业影响。

首例AI著作权案落槌:AI生成内容可受法律保护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作出判决,认定用户李昀锴通过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AI图片具备“独创性”,享有著作权。案件中,创作者李昀锴因第三方擅自使用其AI图片并去除水印,成功维权获赔。
“这一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介律师分析称,法院明确AI图片是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需先行判定该AI图片是否为“作品”,此判定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人的智力投入”——包括提示词设计、参数调整、审美选择等环节。“AI创意·中国”平台据此优化服务:关注权属,要求上传者签署《作者承诺》,确保作品权属无争议;区块链存证,通过NCC技术固定创作时间、内容等关键数据,为版权登记提供可信凭证和初步权属外观;授权闭环,为交易双方提供标准化协议,明确使用范围、期限及收益分配。
技术+法律双保险:区块链如何破解AI确权难题?
关于“区块链存证能否规避未来争议”的提问,介律师指出,平台通过“区块链+法律协议”构建双重保障:在技术层面:NCC区块链存证利用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将作品哈希值上链,形成电子证据,为AI作品提供一定的信任基础和初步的权属外观;在法律层面:用户需承诺作品系原创或已获授权,否则将承担违约及侵权责任。“尽管技术不能100%杜绝纠纷,但能大幅降低举证难度,为创作者提供维权基础。”介律师强调。
风险防控:平台如何构建合规生态?
AI作品在商业化过程中可能面临权属争议、盗用、违约等风险。对此,平台打造了四大防护机制:创作环节:接入第三方工具并明示服务规则,保障用户知情权;确权环节:联合专业机构提供快捷版权登记,强化权属声明,并向用户展示《数字版权登记技术服务协议》,重点提示登记事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交易环节:通过《授权许可合作协议》《授权许可书》《卖图须知》等文件规范双方权利义务;维权环节:合作律所提供全流程法律支持,包括网站合规建设、规范文本形成、诉讼代理与侵权追责。
行业前瞻:AIGC商业化能否树立新标准?
谈及平台“存证+交易+工具”的闭环模式,介律师认为,此举将推动AIGC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通过确权保障和合规交易,既能激励创作热情,也能为政务、媒体等对版权敏感的用户提供安全感。”
对于行业红线,她提示需重点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尤其在训练数据来源、个人信息处理等方面严守合规底线。
随着首例AI著作权案确立规则,“AI创意·中国”的探索或将成为行业风向标。介律师表示:“AI创作的本质是实现‘人机协作’,平台的价值在于让技术红利在法律框架下释放。”
编辑/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