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新城镇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以“三绿并举”为抓手,系统推进植绿增绿、生态惠民、长效管护工作,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
新城镇扎实推进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通过科学扩绿、联动兴绿、协同护绿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今年以来引导发动超5000名党员群众参与乡村绿化,累计栽植苗木超2.95万株,已提前完成全镇年度计划植树量。
科学统筹推进生态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与要素保障双轮驱动,重点破解“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核心问题,构建起科学系统的生态建设体系。新城镇始终以全镇“一盘棋”思维精心谋划乡村绿化工作,凝聚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抓好乡村绿化“土地、苗木、资金”筹备工作。

该镇充分发挥镇党委“一线指挥”作用,确保今年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有序推进。自去年年底起,镇乡村绿化专班逐村摸排可植绿空间,因地制宜编制2025年乡村绿化实施方案,多次召开镇村会议部署今冬明春乡村绿化工作,号召各级党组织抢抓2—5月植树造林黄金季节,构建全域联动的绿美乡村建设格局。
同时,建立“双清单”保障机制,下发需求清单动态收集各村所需苗木品种数量,整合镇内适生苗木资源列入供给清单。保障苗木供应,与县内苗木种植中心签订定向供应协议,为新城镇储备优质苗木超2.95万株并持续派驻技术员到村指导。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村民小组长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一对一”对接、座谈会、捐赠仪式等形式广泛发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开展“认捐认种”行动,累计筹集社会捐资、财政奖补等乡村绿化资金(含苗木折款)321万元。
绿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新城镇立足本镇生态资源禀赋,将乡村绿化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从“短期增绿”向“长效生金”的转变。

生态产业强根基。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带动、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培育特色产业统筹各村差异化发展,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如大稳村打造近100亩的辣椒种植基地和70亩的黄晶果种植基地;下坪村通过村企合作建成130多亩油茶种植基地……依托连片集群的“绿美产业”,生态之“绿”逐渐转化为发展之“金”。
庭院经济焕活力。探索“美丽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以大稳村典型村培育为契机,推动镇机关党员干部与大稳村20余户农户结对创建“美丽庭院”,鼓励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庭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餐饮、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庭院经济,以“小家美”促“乡村富”。
农文旅融合提质效。以“彩云之上 美丽新城”示范带为轴,建设“和美大稳”“美丽云吟”等“一村一韵”绿化格局,依托镇“中国淡水(特种)鱼苗之乡”称号计划在布龙村打造鱼苗孵化科普基地,联合庞村云座农场田园综合体等串成“吃住游购”产业链,实现农文旅产业增效和群众增收双赢共促。
长效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为切实做好植树“后半篇文章”,新城镇聚焦强化管护,助力乡村面貌从“一时绿”迈向“持久绿”。
网格管理,构建长效管护新机制。深化“网格化+清单式”管理模式,网格化划分管护工作责任区,组织护林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等管护人员入网入格落实苗木管护责任,加强对网格内种植的苗木开展巡查养护和存活量摸查,抢抓春季绿化黄金期及时补植补种。

党群联动,激发环境自治新活力。以开展“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为切入口,建立“镇领导包村宣讲+党员联户指导”双轨机制,进村入户开展人居环境“敲门行动”,引导群众做好门前“三包”工作。积极动员党员干部、互助工作队等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提升与绿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
专业培育,打造人才支撑新引擎。持续加强与外出人才联系,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在种植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现和挖掘一批农技专家、种养能手纳入镇级党校师资库。发挥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聚才引智作用,汇聚一批专业养护“工匠”,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构建起“传帮带”式人才孵化机制,年内下沉到村指导148人次,不断提升乡土人才生产水平、发展能力、致富本领。
通过系统推进“三绿并举”工程,新城镇正逐步实现从生态建设到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绿色动能。
撰文:梁晓珺 李彦慧
【作者】 梁晓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