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在电信与网络诈骗频发的背景下,银行正在收紧无卡业务。
近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4月9日起停止ATM扫码存款服务,并表示此举旨在“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这一调整并非个例。近年来,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及中小银行在内的50余家金融机构陆续关停或收紧无卡存取款业务。
对于银行业集体收缩无卡业务的现象,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两大核心动因:一方面与用户习惯(更偏向于受罪支付手段)变化有关,取现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也与日趋严格的反诈、反洗钱合规要求密切相关。
用户习惯变迁:移动支付普及挤压现金需求
从时间线看,银行业对无卡业务的调整可以追溯到2022年。
2022年8月,建设银行发布通告称,因业务调整,该行关闭ATM二维码存款功能,之后可持该行银行卡、选择无卡无折存款服务或开通“刷脸办”服务功能办理ATM存款业务。同年,中国银行、广发银行也停止了ATM无卡扫码存款功能。
至于“扫码取款”功能是否会调整,招商银行方面并未给出更多信息。
不过,在无卡取款方面已经有多家银行有所举动。2024年以来,已有数十家银行收紧无卡取款业务。除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中小银行亦紧随其后。如2024年12月1日,栖霞农商银行、莱州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发文称,将调整自主设备无卡取款业务。其中,栖霞农商银行表示,该行将于12月1日起陆续取消自助设备“预约取款”“扫描取款”“无卡存款”等功能。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从市场需求看,无卡存取款业务总体需求不多,业务量较小,客户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存取款,调整之后影响较小。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763.29亿笔,金额5443.29万亿元;2023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425.89亿笔,金额5251.30万亿元。
反诈合规高压:银行收紧业务降低风险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无卡业务的技术漏洞使其成为金融犯罪的高风险领域。
“扫码取现和无卡存取款业务虽然便利,但因无法完全核实客户身份,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监管趋严促使银行调整相关业务,以降低风险并符合政策要求。”曾刚说。
董希淼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扫码存款等无卡存取款通过动态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来进行身份验证,安全等级较低,较为容易被窃取,从而给用户资金安全带来威胁。在当前电信与网络诈骗频发的背景下,无卡存取款业务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实施洗钱等不法活动的工具,这也是部分银行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无卡业务收缩已成趋势,但专家认为,银行需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找平衡。
曾刚建议,在现有监管框架下,银行需采取“技术+管理”双重策略。一方面,可通过生物识别、多因素认证等技术手段加强客户身份验证;另一方面,优化风险监控系统,实时侦测异常交易。同时,银行还需加强客户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资金业务需要通过创新方式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实现便利性与合规性的双赢。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