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万斤刚上岸被“抢”光,青岛开海首日上演“抢鲜大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9:14:00    

积米崖渔港“千帆竞发”。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帅 摄

市民在七沟码头挑选小海鲜。

海捕大虾10元一只。

  9月1日,黄渤海海域正式结束伏季休渔期,青岛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海盛宴。当天晴空万里,海面风平浪静,正是出海捕捞的绝佳时机。中午12点,即墨区鳌山湾畔的七沟码头热闹非凡,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祝福声与欢笑声,渔民们驾驶着渔船陆续离港,正式宣告青岛开海季的到来。

码头上演“抢鲜大战”

  “靠岸咯!今年的鱼虾和螃蟹个头大、肉质肥!”下午3点多,即墨区鳌山卫街道七沟码头上传来渔民的吆喝声。一艘艘渔船鸣笛抛锚,经过3个小时的近海作业,大批本地小海鲜集中“登陆”。虾虎、梭子蟹、小杂鱼、笔管、大虾等海鲜被一一摆开,瞬间将码头变成了露天海鲜市场。刚上岸的梭子蟹15元一斤,虾虎约30元一斤,小杂鱼10元左右,大虾10元一只,实惠的价格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商贩前来“抢鲜”。

  “这些梭子蟹怎么卖?”“这几只大对虾我要了!”“小墨鱼全给我称上!”记者在码头看到,询价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市民们围着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海鲜,你挑我选,手里的袋子很快就鼓了起来。渔家大嫂们麻利地分拣、称重、装袋,脸上的笑容就是开海第一天稳稳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开海首日出海的多为小型渔船,受马力限制,作业范围集中在近海,捕捞时间较短,收获的也多是“小而美”的小海鲜。而60马力以上的中型渔船,为了提高捕捞效率、扩大作业范围,大多选择在9月2日出海。据渔民预计,9月3日后将有大批海鲜集中上岸,届时市场上的海鲜种类会更丰富,数量也会大幅增加,价格或许会随着供需变化有所波动,但“鲜”度只会有增无减。

  这场“抢鲜大战”的参与者不只有本地市民,还有当地开渔家宴的老板。馨海苑渔家宴的于老板早早守在码头,作为开海季的“老主顾”,他当天一口气预订了上百斤小海鲜,“晚上的客人就等着这口鲜呢,开海第一天,必须让大家尝到位!”当天在码头上,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哈尔滨的张女士正好送孩子到即墨上学,听说9月1日开海,特意多停留了一天。中午赶到码头时,正好看到渔船列队出海的壮观景象,“那么多渔船竞相出发,太震撼了!”下午看到渔船归岸、满舱渔获的丰收场景,张女士更是兴奋不已,买了满满一大袋海鲜,打算和家人好好尝尝青岛秋日的“第一口鲜”。

小渔船近海作业收获颇丰

  下午3点,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东头村的渔民老王驾驶着渔船缓缓靠近码头。尽管只有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但对于这场开海“首秀”,老王的脸上写满了满意。他麻利地将一筐筐渔获搬上小推车,直接摆在码头上的临时摊位开卖,等候许久的市民立刻围了上来,“给我来两斤梭子蟹!”“这虾虎称上一斤!”老王忙得不亦乐乎。

  “今天出海时间短,收获比预想的好点。”老王一边帮顾客装袋,一边笑着说。他还没来得及仔细统计,估摸着有200多斤渔获,其中梭子蟹占了大半,还有一些小鱼虾。让人惊喜的是,网里还有8只大对虾,一名市民一眼就看中了,当场花100元全部买走,生怕慢一步就被别人“抢”去。

  今年58岁的渔民于占国也是满脸兴奋,“这第一网收获真不错,啥都有!等了4个月,终于又闻到这熟悉的海腥味了!”中午12点,他们村10多艘小船一同出海,撒网的那一刻,于占国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大海休息了这么久,肯定能给我们惊喜。”果然,第一网下去不到半个小时,上百斤鱼虾蟹就进了网。在船上,渔民们就忙着分拣,把梭子蟹、小杂鱼、虾虎等分类装进小渔网,再放进船上的活水舱里养着,确保上岸时还是“活蹦乱跳”的状态。

  这边老王的妻子在岸上忙着卖海鲜,老王已经开始为明天的出海做准备。他将两桶柴油运到船上,仔细检查渔网和渔具,“今天时间短,没撒几网。9月2日早上四五点就出海,下午两三点回港,时间充裕,收获肯定更多!”对于渔民来说,开海不是结束等待,而是开启新一轮的忙碌与期盼。

增殖放流让梭子蟹大丰收

  开海第一天,记者在鳌山湾畔的多个渔码头看到,捕捞上岸的海鲜中,梭子蟹成了“主角”。渔民于建富笑着说:“往年开海后,虾虎是主力军。今年不一样,这梭子蟹一网就能捞上百斤!”据粗略统计,仅即墨区十多个码头上百条渔船,当日捕捞上岸的梭子蟹就超过万斤,成了开海季的“明星海鲜”。

  梭子蟹的大丰收,离不开背后持续多年的增殖放流工作。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永介绍,即墨区每年都会组织增殖放流,如今来看成效显著,虾蟹的收益率超过280%。“即墨区海域水温和盐度适宜,溶解氧和营养盐类含量丰富,水质状况和生物环境良好,本身就是山东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渔业资源种群栖息地。”

  而选择鳌山湾海域作为增殖放流的主要阵地,是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的。张永解释道:“鳌山湾海域的饵料生物水平高,能很好地满足渔业早期生物的开口、饵料选择与转换、生长等需求,为渔业资源的增殖养护和种群补充提供了充足的‘口粮’,特别适合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放流品种的生长和繁衍。”正是这份科学规划与持续投入,让今年的开海季迎来了梭子蟹的“大丰收”,也让青岛的海鲜盛宴更加丰盛。

海信安纳为业主“送鲜上门”

  岛城企业也参与到开海的热闹中。9月1日下午3点,海信安纳服务团队成员早早等候在南姜码头,帮业主购买青岛开海的“头茬”海鲜。“我们在崂山前海做社区十多年了,海信安纳社区容积率低,只有洋房和小高层,业主们特别喜欢到南姜或者沙子口码头买海鲜。今年开海当天是工作日,许多业主没时间到码头采购,我们直接到码头收购海鲜,然后给业主们送过去,让业主们回家就能尝到秋日的‘第一口鲜’。”海信安纳服务团队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 延伸 /

海洋云脑智慧海防 助力千帆平安起航

西海岸新区智慧渔港管控中心正式启用

  9月1日12时,位于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积米崖渔港迎来开海时刻。港内近300艘渔船整齐排列,中午12时一到,便准时起航展开首轮捕捞。小型渔船最早在当日下午便返航卸货,满载螃蟹、八带等各种海鲜。多数渔船将于9月2日凌晨归港卸货,首批海鲜以刀鱼、鲅鱼、鲳鱼为主。

安装新型无线电设备保安全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今年开海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渔船都按照渔政部门的最新规定安装了甚高频无线电设备(VHF)。该设备能够使渔船与海上航行的商船、货船进行通信,进一步保障了海上作业安全与联络顺畅。

  据悉,为全力保障“开海季”规范有序、文明洁净,开海前夕,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围绕安全管理、交通秩序与环境卫生等方面多点发力。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工作人员聚焦安全管理、作业规程、消防设施等领域开展巡查,严格按照“合格一艘、准许出海一艘”原则,对渔船、渔港以及从业人员实施全覆盖检查,共排查130余艘渔船,全部建立 “一船一册、一人一档”,确保隐患动态清零,全力夯实海上安全基础。

  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针对积米崖码头周边卫生死角和乱堆乱放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累计清理卫生死角3处、整治乱堆乱放14处、清运垃圾及各类废弃物约0.4吨。“开海季”期间,保护区将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各路段巡查,落实“发现问题、立查立改”要求,保障“开海季”码头环境洁净有序。

20余项业务“渔港办、就近办”

  位于西海岸新区西部片区的琅琊镇,拥有在册渔船670余艘,国家级海洋牧场5处,渔业年产值达50亿元。今年开海,许多渔民都感受到了更加精细和周到的渔港管理和渔政服务。这都要得益于8月29日刚刚启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智慧渔港管控中心。

  西海岸新区智慧渔港管控中心围绕“服务、管理、执法、救援”四大场景,构建起渔政服务、渔港管理、联合执法、应急救援等复合型功能平台,标志着西海岸新区在推进海上治理、提质渔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据了解,该项目联动区海洋发展局琅琊工作站、琅琊镇海洋渔业管理服务中心、琅琊派出所、海警黄岛第二工作站、董家口海事局、山海情救援联盟、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等单位入驻办公,接入“海洋云脑”“智慧海防”平台,设立“渔政服务专窗”,推动渔政服务工作下沉、窗口前置,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渔业船舶国籍登记、国内渔业船舶所有权变更、渔业船舶检验等四大类20余项高频业务“渔港办、就近办”,实现“多部门协同、一窗口对外”,通过整合涉海行政资源,将党建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

  依托琅琊镇“海上红帆”党支部(功能型)这一战斗堡垒,185名党员网格化包联船队船企,当好渔业技术推广员、渔业安全监督员、乡村振兴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渔业信息宣传员“五大员”,“平安渔嫂”常态化开展安全宣教志愿服务,517名琅琊镇渔业协会会员参与共治,形成“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交”的治理闭环。

  琅琊镇有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推动海洋治理和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琅琊镇将以打造琅琊台市级乡村振兴片区为契机,让这片“蓝色土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为“品质西海岸”建设贡献更多“琅琊力量”。

/ 调查 /

黄海渔业资源创10年来新高

伏季休渔实施30年 生态保护见成效

  9月1日,是青岛一年一度的开海日,而这次等待渔民们的,将是10年来最丰硕的收获。

今年渔业资源总体很好

  今年的渔业资源情况怎么样?量有何变化?开海前夕,记者来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采访,该所资源室主任单秀娟告诉记者:“2025年黄海渔业资源状况同比2024年大幅增加,创2015年以来新高。资源结构相对稳定,以鳀、带鱼和细纹狮子鱼等为代表的鱼类占优势地位;鳀、带鱼、太平洋褶柔鱼相对资源密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平均个体的长度显著增加;小黄鱼、银鲳、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在波动中维持稳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团队对黄海海域渔业资源科学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2024年,2025年相对资源密度大幅增加,是2024年的4.28倍,为91.09kg/h(2024年同期为21.26kg/h),其中鱼类占45.63%,虾类占1.25%,蟹类占44.75%,头足类占0.37%。“今年的渔业资源总体很好,带鱼、小黄鱼、鲅鱼、鱿鱼、梭子蟹等主要经济种类都不错。”单秀娟表示。

伏季休渔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秀娟指出,我国的伏季休渔制度实施至今已三十载,对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渔业资源都有较好的养护效果。“伏季休渔有两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变化,一是渔业种类个体大小明显提高,二是渔业资源生物量大幅提升。”单秀娟说道,“伏季休渔的休养生息政策保护了繁殖群体,补充了幼鱼,使其子孙后代得以持续繁衍,保证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产出。具体表现在,黄渤海经济种类,如蓝点马鲛(鲅鱼)、小黄鱼、银鲳、带鱼等鱼类,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口虾蛄(皮皮虾)等甲壳类,以及短蛸、长蛸、枪乌贼等头足类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

  休养生息政策保证了幼鱼的生长期,增加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提高了开捕后的产量、质量、价值,提升了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此外,伏季休渔减少了年内生产的作业时间,进而降低了网、船、工具等渔需品的损耗以及柴油、机油等能源的消耗,节省了渔民劳务费用,增收节支效果明显。

  单秀娟介绍,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统一部署下,伏季休渔期间部分省开展了针对特殊经济品种的专项捕捞。目前,海蜇、毛虾、口虾蛄、丁香鱼、鱿鱼等是主要的伏季休渔期间专项捕捞品种,总体生产效益良好,实现了伏季休渔平稳和渔民增收“双赢”。下一步,渔业主管部门将继续完善伏季休渔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加强与海警、边防、市场、科研等部门的协作,进一步稳定伏季休渔秩序。此外,提出伏季休渔期间其他潜在专项捕捞品种,优化专项捕捞品种结构,实施渔业资源限额捕捞,逐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前的资源恢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保护措施的成效,也有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前段时间有钓友在竹岔岛发现鲸鲨,鲸鲨是追着食物‘走’的,因此它在青岛海域的出现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直接关系。再比如,今年我们的科研团队在海上调查时发现了蓝旗金枪鱼,气候的变化就是一部分原因。”单秀娟告诉记者。

  渔业资源保护利用、水产种业创新、养殖模式转型、加工质控升级……多领域的不断探索创新,共同营造了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单秀娟介绍,目前我国资源养护管理持续强化,除伏季休渔、限制最小可捕体长、控制捕捞总量外,还正积极推进各海区限额捕捞试点,保障“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郭念礼 杨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