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冠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与乡镇政府人民调解委员会协作配合,成功促成一个因转让交接分歧而停课的培训机构尽快复课,使百余起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外,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是该院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
及时启动先行调解,回应群众急切诉求
“培训费我交了半年呢,才上了几次课,现在培训班转让了,就不让孩子上课,也不给退费,你说可咋办呢?”萱萱(化名)妈妈着急地说。培训机构突然停课,让众多学生家长陷入焦虑。部分家长在与培训机构沟通无果后,来到冠县人民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该院立案庭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敏锐地意识到这起纠纷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及时回应群众的急切诉求,该院立即启动先行调解程序,将案件委派给经验丰富的特邀调解员。接到案件后,特邀调解员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代表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得知该培训机构此前一直正常运营,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然而,近期培训机构原负责人因个人原因将机构转让给新负责人,但在交接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在债务承担、师资安排等方面产生严重分歧,导致新负责人拒绝接收学生,原负责人又无力继续维持机构运转,最终引发停课危机。
掌握基本情况后,该院特邀调解员电话联系培训机构的原负责人和新负责人,尝试组织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电话中,原负责人情绪激动地诉苦:“我都是按照转让协议做的交接,该办的都办了,后续运营我不管啦!”新负责人也不甘示弱:“接手后我才发现还有不少隐藏债务,我这资金压力一下子就大得受不了,咋开课呀?”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特邀调解员并没有气馁,他深知先行调解的关键在于找准双方的利益平衡点,为后续调解工作寻找突破口。
开展“法院+”联合调解,凝聚强大解纷合力
鉴于这起纠纷涉及多方利益,且矛盾较为复杂,仅靠法院和特邀调解员的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问题,该院积极践行“法院+”多元解纷模式,主动联合培训机构所处辖区乡镇政府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开展调解工作。
经过共同努力,当事人双方终于同意再次坐下来进行协商。在调解过程中,该院特邀调解员从法律、政策角度向双方当事人阐明继续僵持下去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利益,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则发挥其熟悉当地情况、便于沟通协调的优势,积极为双方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负责人部分出资,新负责人承担学生剩余课程的所有服务。目前,该培训机构100余名学生已正常上课。
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诚信经营意识
在成功化解这起培训机构纠纷案件的同时,该院也注重从源头上预防类似纠纷的发生,积极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市场主体的诚信经营意识。
在调解过程中,该院办案人员向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详细讲解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提醒他们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避免因不诚信行为引发纠纷。
此次培训机构纠纷案件的成功化解,是该院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充分发挥多元解纷机制作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院以“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为抓手,全面入驻县综治中心,大力开展多元解纷工作,为矛盾纠纷化解开辟新路径。入驻综治中心以来,该院通过先行调解、“法院+”联合调解等方式调处各类纠纷1008件,调解成功521件,调解成功率达到51.67%,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入驻综治中心的优势作用,不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深化“法院+”联动模式,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更加紧密的解纷合力;同时持续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司法裁判和普法宣传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为冠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记者:张帅 编辑:郑楚翘 校对:刘恬 通讯员:王希玉 王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