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9日报道:中法文化交流使者、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法国艺术与文学司令官勋章获得者徐波,携《相逢:我眼中一甲子的中法友谊》与《让世界爱中国》两部新作做客行知读书会。活动现场,他与主持人于立展开一场兼具深度、广度与人生思考的对话,从个人经历到时代浪潮,从文化交融到历史传承,为在场观众勾勒出中法友谊六十载的动人图景。

主持人于立的提问,巧妙引出诸多温暖细节。当话题聚焦于象征崇高荣誉的法国艺术与文学司令官勋章时,徐波始终保持谦逊:“这份荣誉从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对一代中法文化摆渡人的肯定,更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开放精神的嘉奖。”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波直言,是改革开放让他抓住“时代末班车”走进大学校园,彻底改变人生轨迹。在他眼中,这枚勋章的分量,源于养育他的上海所秉持的海纳百川之气,源于改革开放赋予的时代机遇。他更寄望于上海青年接过接力棒,让中法友谊在真诚相逢中迈向新未来。

回溯与法国的渊源,徐波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语学习之路。此后进入中国外交部,他便深耕中法友好领域,亲身参与并推动诸多里程碑式事件。对话中,他深情回望策划中法建交50周年巴黎大皇宫“中国之夜”、60周年百位中法名人“甲子晚宴”的幕后:如何凝聚民间力量,联动两国艺术界、企业界与公益组织,让这些活动成为中法友好的“高光时刻”,每一个细节都饱含对两国情谊的珍视。

现场,一个跨越时空的温情片段引发全场会心一笑。徐波回忆,多年前在法国的一场晚宴上,一位年近八旬的法国老太太竟用纯正上海话向他问候:“侬饭吃了伐?”原来,这位老太太是轩尼诗老板的母亲,出生于上海法租界。简单一句方言问候,不仅藏着岁月沉淀的温情,更印证了上海与法国之间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与情感纽带。
谈及法国,徐波还巧妙打破“法国人懒散”的刻板印象。他以亲身见闻幽默回应:“法国的度假文化绝非‘躺平’,而是注重家庭团聚、专注深度阅读与思考的生活选择。”为消除这种认知偏差,他在B站、视频号开设“左岸徐语”节目,通过解读法国高考题、对话法国顶尖高中校长等方式,带观众看见真实、立体的法国,搭建起中法文化认知的桥梁。
在新时期如何深化中法交流?徐波提出了切实思考:既要激发两国青年对彼此文化的双向好奇,更要直面并纠正认知差距;而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钥匙”,其深层价值不容忽视,需鼓励更多人学习法文与中文,为跨文化对话筑牢基础。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读者提问覆盖法国社会现状、中法关系未来、文化差异与青年交流等多元话题,徐波始终以真诚态度与独到见解一一回应。一位曾参与中德交流项目的观众主动分享经历,坦言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体验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塑造,真挚的讲述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对话尾声,徐波分享了法国神父饶家驹的感人故事,为中法友谊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注脚。1937年11月,饶家驹在上海城隍庙周边创立战时难民安全区——“饶家驹区”,成功保护30万中国难民。由他首创的安全区模式,更直接推动战后《日内瓦公约》修订,将战时平民保护条款纳入其中。在徐波看来,饶家驹是中法友好的精神象征,他所践行的人道主义与跨国大爱,至今仍照亮着中法友好的前行之路。“我们当传承这份精神,共同书写中法下一个甲子更动人的相逢篇章。”
据悉,本次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