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义,他既是一位乡村中学的数学老师,也是带领学生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排球教练。十七年里,一群群乡村孩子与这位执着的老师,成就了一段关于守望与成长的乡村排球故事。虽然高大义不是专业的排球教练,但是高老师用最朴素的陪伴,和对排球的热爱,为孩子们搭建起成长的双重舞台。
上课解“方程” 下场教“扣球”
上大学时,高大义老师是校队的主力二传,他的微信头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网前高高跃起准备扣杀的瞬间定格,记录着自己大学时期酷爱排球的模样。从大庆师范学院毕业后,2006年高大义来到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学校,既当数学老师,也是班主任。

在超等蒙古族乡学校,“排球是数学老师教的”可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份十多年的坚守和传承。2009年开始,高大义在课余时间带着班级学生打起了排球,年复一年,他把热爱干成了事业。随着全校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每天晚课前的1小时成了固定的排球训练时间。后来,他又兼任了体育教师,把排球带进了体育课。而在教室里,高大义的身份是一名数学老师,他教的学生,数学平均分位居全县第四。

超等蒙古族乡学校是乡里唯一一所学校,全校500多名学生,半数以上是留守儿童。高大义说“留守儿童最缺的是陪伴。”以心交心,他决定用自己热爱的排球为这些孩子搭建一个温暖的“家”。

排球场上六位同学位置轮转如齿轮咬合,主攻退至后排接一传时,方知自由人扑救的腰腿酸麻;二传轮换到前排,才懂副攻拦网的肩臂压力。每个位置的职责在轮转中被亲身丈量,于是失球时少了相互的埋怨。高大义说,这就是排球的魅力,六个人的站位在轮转中不断变换,但不变的是每个人都曾在某个位置摔过、拼过、被支持过。

赢球时,孩子们击掌庆祝;失分后,围成小圈一起加油。球场上这种“你经历过我的困境,我懂得你的坚持”的共生体验,让同伴间只有“这球我来补,下次你接应”的无缝衔接。排球的轮转规则,最终织就的是一张理解的网——每个落点都有人救,每次失误都有人懂,孩子们之间的团结就生长在这你来我往的换位里,扎实如排球皮革上的每道压线,清晰而温暖。

2023年年底,在学校的支持下,高大义带领12名队员代表大庆参加了黑龙江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他们是唯一一支乡村排球队,身上的队服来自热心网友的捐赠。高大义说,那是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专业的室内排球馆,第一次参加这种级别的比赛。最终,这支乡村排球队获得了黑龙江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的第五名。
亦师亦友 帮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高大义老师平均每天都要上四节课,两节数学、两节体育,是全校课程安排最多的老师。每天早上六点高老师都会第一个到学校,打扫完操场,再督促孩子们晨练,晚上9点同学们完成排球训练课后再回家。对于孩子们来说,竞技体育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排球是陪伴成长的“好伙伴”,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担当。日复一日的坚持,高老师培养出了10名国家一、二级运动员。

冯立博从初中开始他跟着高老师练习排球,成为学校排球队的主攻手,后来考入临县一所高中继续练排球,现就读于吉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国家一级运动员,他也是乡里第一个靠排球特长考上大学的孩子。冯立博说,自己在接触排球之前很调皮,是高老师帮助自己树立了目标,成就更好的自己。

提到高大义老师,“严肃、严厉”是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关键词。在他们眼中,不管是数学课还是排球训练,一道题还是一个动作,高老师都特别“较真儿”。

高大义的妻子白玉丹也是超等蒙古族乡学校的老师,夫妻两人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白老师说高大义在学校是个有名的急脾气,学生作业不认真,训练不积极,他都会发火、训人。可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和他特别亲近。

白老师说,平日里高大义都是早出晚归,在家里还没有在学校见面的时间多。最长的纪录是整整一个月,两口子只在家一起吃过一次晚饭。
陪伴孩子把热爱踩成坚实的路
用高大义老师的话说,他觉得乡村的教育,要让孩子们真正地成为自己,不要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要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应该是让他有的开花、有的长绿叶,享受自己成长就挺好。事实也如此,在排球队的孩子们,展现着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哪怕零下30℃,大家也会一起带着铁锹,铲出空地,继续练球。

在离学校不远处的一片树林中,有一个孩子们的“排球秘密基地”。高大义说,乡里没有排球场,不在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经常随便找个空地,画条线就能玩得特别开心。为了方便学生在寒假打球,高大义找了不少场地,效果都不满意。后来,高老师发现了这个隐藏在树林里的大坑,不仅避风,还好捡球,于是带着几个孩子在大坑里铲出一块平地,又拉来学校废弃的球网,一个属于排球少年的“秘密基地”诞生了,零下20℃的室外,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

2023年12月,奥运冠军、前中国女排队员惠若琪和惠基金公益团队通过热心网友留言关注到了高大义和排球少年的故事。为进一步了解学校排球的发展和需求,他们来到超等蒙古族乡,在刚下过雪的“秘密基地”,惠若琪和孩子们打了一场热血排球。

为了提高乡村排球训练水平,让孩子们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以球会友,惠若琪和公益团队决定为超等蒙古族乡学校建设崭新的排球场。不久前,就在新落成的排球场上举办了首场校际联赛,来自大庆市和周边区县的11支学生排球队各显身手,惠若琪再次来到学校指导孩子们训练。

公益团队原计划建设4块新排球场,高大义却坚持只要两块,保留操场上最早的“土场地”。高大义说土场地上的训练,教会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起点。正如他在孩子们的毕业赠言里写的:“数学教会你们计算最优解,排球教会你们接住生活的重扣,而老师能给的,只是陪你们在坑洼土地上,一步一步,把热爱踩成坚实的路。”
主播点评:有梦不觉路长 有爱终得芬芳
在高大义老师这里,打排球可以释放压力,可以战胜孤独,可以增进团结,可以培养担当,可以成为好好学习的激励,可以变不可能为可能。这是一个真正的热爱排球之人对体育运动的深刻理解。他又用十几年时间,把自己的这份理解和热爱传给自己用全身心带着的这群孩子们。当孩子们在场上追球的时候,更大的追求已经不知不觉在他们心底、和他们的身体一样,茁壮生长。
排球场上,六人轮动。排球场边,高大义老师一个人多位轮动:班主任、数学老师、体育老师、排球教练,还有许多孩子们口中的“高大哥”。排球队的条件越来越好,他却依然坚持运动的快乐要通过普及体现;跟成绩相比,他更在意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各自焕发光彩。可以说这是真懂教育,也可以说他是真爱孩子。土球场上拉起的球网里,编织着一个乡村教师的最美初心,还有他的排球少年的光明未来。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杨洋 陈治铜)
责任编辑: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