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在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复旦-新加坡国立大学-高丽大学S3可持续论坛上,复旦大学灾害风险综合研究(IRDR)极端天气气候与健康风险互联和治理国际卓越中心发布《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健康全因图谱中国报告2024》。该报告聚焦中国大陆地区,系统评估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对人群全病因谱发病风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工业化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日趋频繁,已对生态系统稳定、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大量研究证实,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与多种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呼吸、内分泌代谢、消化、精神心理及肌肉骨骼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相关。然而,尚缺乏覆盖全病因谱的系统综合评估,难以为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气候与健康双重挑战提供全面科学依据。
在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伙伴项目——“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健康全因图谱国际合作研究”支持下,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多学科团队,系统开展了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效应评估和研究。报告基于覆盖全国20省153家医院2013–2020年住院资料登记数据库,评估了主要空气污染物及环境温度对居民全病因谱疾病住院风险的影响。
空气污染与极端温度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副主任、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介绍,研究评估了六种主要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CO和O3)的短期暴露对人群常见疾病谱的影响,涵盖心血管、呼吸、内分泌与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精神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研究发现,除O3外,其他污染物的浓度升高与住院率的上升呈现显著相关;其中NO2污染的健康影响最为显著且稳健,在几乎所有系统性疾病中都表现出较强的健康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研究还发现,极端气温事件(如热浪、寒潮)显著提高了心血管、呼吸、泌尿生殖及肌肉骨骼系统多类疾病的发病风险,且存在明显的疾病系统差异和人群脆弱性特征。热浪主要增加缺血性心脏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尿石症及关节病等疾病风险,其健康效应常在热浪当日即显现,并于数日内衰减;寒潮则与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发病风险上升显著相关,滞后效应更持久,可达两周以上。环境温度与疾病风险整体呈“J”型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极端温度引起的健康负担显著,且低温负担显著高于高温。研究发现,热浪对老年人、男性及南方人群的健康风险更高,而气候变化叠加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加重寒潮相关疾病负担。
报告建议强化健康导向的气候-健康协同治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不仅单独危害人类健康,还可能通过共通的病理机制产生协同效应。报告建议将健康风险纳入气候与环境治理决策体系,推进污染物排放控制、极端气象监测与健康风险预警的协同管理,开展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
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执行主任汤绪教授表示,此次发布的中国报告只是一个起点。卓越中心正携手多国科学家,积极推动该研究范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应用与扩展。
原标题:《复旦大学发布首个“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健康”全因图谱中国报告》
栏目编辑:马丹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制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